上海就在这里!上海通志馆新馆提前探访 时间:2022-10-12
新闻晨报“周到” 2022-09-27 严山山
9月28日,上海通志馆新馆将与上海图书馆东馆一起正式开馆。近日,晨报记者来到了位于上海图书馆东馆四楼的上海通志馆新馆,跟着工作人员提前打卡并体验这个“了解上海的窗口”。
据介绍,上海通志馆是全国最早的方志馆之一,其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上海市通志馆,由著名学者柳亚子先生筹措建立并担任馆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修志事业未竟,通志馆被迫闭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地方志工作。20世纪80年代,随着首轮上海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兴起,上海通志馆于1993年立项重建,1996年落成(见下图),1997年正式开馆。
今年恰逢上海通志馆开馆90周年,上海通志馆新馆也得以建成(见下图),官方名称为上海通志展示馆。上海通志馆将打造成专业图书馆、地情展示馆、开发利用馆、学习教育馆、人才培养馆“五馆合一”的新型通志馆,塑造“有限场地,无限空间;有限藏书,无限数据;有限载体,无限方式”的现代化公共文化场馆。
与之相应,新馆划分地情阅览室、地情展示厅、地情体验厅、多功能厅、研讨室等五大功能区域。
地情阅览室提供纸质和数字化地情文献的查阅服务,通过“互联网+”、智慧阅读系统及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丰富和便利地情文献的检索、阅读与获取,从而建设一个“数字地情中心”。同时,配合书架上的特色主题文献,以书刊为主要“展品”,辅以多媒体展项,打造“上海地情文献展”。这一区域还设有口述访谈室,收集口述地情资料,延续城市记忆。
记者在电子阅览器上打开了《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早期出版的革命杂志,还能直接查阅到《湘江评论》创刊号。
地情展示厅构建新型上海地情文化展示载体,基于多媒体可移动展示设备平台,搭载不同类型、主题、内容展览,以及配套讲座、活动等,吸引观众常来常往、常看常新。在地情展示厅,记者参观了“上海城市品格养成记”,这也是新馆的开幕特展。
走进展厅,记者看到正在播放的视频节目中打出的“品格三问”。你是哪里人?你或你的先辈何时来到上海?上海哪方面最吸引你?你认为你和上海有什么共同点?通过提出这三个问题,让参观者想一想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联。记者在“品格三问”视频当中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地情体验厅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着力打造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史志地情文化“第二课堂”与“创客空间”,并配有地情虚拟游览设备,足不出馆即可纵览上海城市地标。记者第一次接触到了3D打印设备,还戴上了VR眼镜,坐在VR设备上体验了一番高科技。
多功能厅通过拼接舞台、活动看台等可移动、折叠的基础设施,结合相关设备,满足方志编纂培训、动态地情讲座、方志文化论坛及展览延伸、影音放映、小型演出活动等多重功能需求。记者去年曾在多功能厅参加过一次研讨活动,据工作人员说,以后这里还会播放一些历史资料片。研讨室则面向专业团体开放,促进专业研究与人才培养。
通过“五馆合一”及五大功能区域的开发,上海通志馆新馆将实现95%以上的空间对公众开放。而更进一步的愿景,是通过与上海图书馆、上海社联的共建共享以及社会化合作的开展,将东馆4层整体打造成“上海地情中心”,即一个了解上海的窗口。关于上海的方方面面,公众都可以在这里查得到、看得到,而且看得精彩。走进来,就能够留下来,因为“上海就在这里”。欢迎各位市民朋友前来参观打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