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12/20 19:26:28
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松江知府仆散翰文以“华亭地大人众,难理”,奏请元廷分置上海县。次年8月19日(至元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准奏。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春,划华亭县东北境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5乡26保地置上海县。8月6日(闰六月二十二日),主簿郗将士理事。1294年,县尹周汝楫到任。
1959年,县西南部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属良渚文化的石器、陶器(片),也出现“二里头文化”遗存,表明4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上海县地区劳动生息。
约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中原夏、商两代间),上海县地区在“于越”境内。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属越。期间,公元前495年为吴国所占,公元前473年复归越。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置会稽郡,上海县地区跨会稽郡娄、海盐、长水(公元前210年改称由拳)3县境。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会稽为西楚霸王项羽领地九郡之一。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54年西汉初期,上海县地区仍属会稽郡,先后在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封地之内。公元14年(新莽天风元年)改娄为娄治、海盐为展武。公元26年(东汉建武二年)两县恢复旧称。公元129年(东汉水建四年),会稽郡分出浙西部分为吴郡,娄、海盐、由拳3县属之。公元197年(东汉建安二年),孙策据有吴郡全境,公元222年孙权建吴国,包有吴郡。公元231年(吴黄龙三年)由拳改为禾兴县。公元242年(吴赤乌五年)又改为嘉兴县。
公元507年(南朝梁天监六年)分吴郡置信义郡,省娄县为信义县;公元535年(梁大同元年)析信义县置昆山县,上海县地区分处信义郡昆山、吴郡海盐和嘉兴3县。公元589年一(隋开皇九年),海盐县省人盐官县,昆山县省人吴县,废嘉兴县入杭州,上海县地区分属苏州吴县(开皇十八年复昆山县)、杭州盐官县、杭州。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复海盐县,隶苏州;公元624年(武德七年)夏嘉兴县,以海盐人嘉兴,公元 711年(景云二年)复置海盐县。公元
751年(天宝十年),分昆山南境、海盐北境、嘉兴东境地置华亭县,上海县地区在华亭县东北境。公元897年(乾宁四年),钱镠遣部将顾全武拔华亭。公元917年(后梁贞明三年),吴越王钱鏐以吴越地称中吴府,公元924年吴越宝大元年)于嘉兴设开元府,华亭县先后属此两府。公元939年(后晋天福四年)于嘉兴置秀州,华亭县属秀州。
1077年(北宋熙宁十年),华亭县设有上海务。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渡,上海县地区人口大增,经济发展。至景定、咸淳年间,稻棉种植、渔盐蚕丝、棉纺织业颇为发达,商业繁盛,“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馆、甿廛贾肆鳞次而栉比”。上海港船舶辐接,番商云集,成“华亭东北一巨镇”。地处“海之上洋”,滨上海浦,遂称上海镇。因青龙港淤塞,驻青龙镇市舶分司移此,市舶官兼任镇监。
1195年(南宋庆元元年),秀州升为嘉兴府;1277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嘉兴府升为路,设华亭府,华亭县属之(一府一县)。次年,华亭府改为松江府,上海镇设市舶分司。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春立上海县,与华亭县共属松江府。
1326年(元泰定三年)撤松江府,设都水庸田使司,上海县属嘉兴路。1328年(元天历元年)复松江府,上海县仍属之。
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从上海县析地和华亭县部分地置青浦县。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青浦县撤销,1573年(万历元年)复置。上海县先后划出海隅、北亭、新江3乡11保地。
1726年(清雍正四年)上海县析出长人乡大半地设南汇县。1810年(嘉庆十五年)划县境高昌乡近海地15个图置川沙抚民厅。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辟英侨居留地后,美、法两国继起效尤,其后居留地成为“租界”。1863年(同治二年)9月21日,英、美租界合并,上海县城区及近城区一带割裂为“华界”和“英美公共租界”(1899年改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法租界”3部分。今上海县境大部在三部分外的农村地区。
1911年(清宣统三年)11月6日上海光复,成立沪军都督府,上海县属之。1912年上海县隶于江苏省。1914年,上海县隶子沪海道。1926年5月又隶于湘沪商埠督办公署。1927年7月7日设上海特别市,市境包有上海县全境19市、乡。因江苏省、上海特别市划界问题复杂,市仅接收11市、乡,曹行、塘湾、颛桥、北桥、马桥、闵行、陈行、三林8乡暂缓接收,上海县得以保留,仍隶于江苏省。1928年7月,县、市分治。1935年,上海县自一等县改列为三等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全县沦陷。1938年2月。地方奸莠组“上海县治安维持会”;6月,改称“上海县自治会”,隶于伪上海市大道政府。1939年3月,全县一分为三,上海县浦西部分设伪北桥区,浦东部分分别划人伪浦东南区和南汇区,均隶于伪上海特别市。1942年9月,伪北桥区改为伪北桥特别区,1944年8月改为伪申江县。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战前原状。
1949年5月15日上海县解放,隶于苏南区松江专区,1952年9月苏南区撤销,松江专区隶于江苏省。1958年1月上海县隶于上海市。8月,上海市西郊区大部分并入,基本奠定今上海县域。1959年析地设闵行区。1981~1984年,毗连上海市区的8个乡部分地和北新泾、漕河泾、龙华3镇分别划归上海市长宁、徐汇、闵行区,上海县对划出地区的农村仍行使行政和
农、工、副业生产等管理职权。1992年7月,新泾乡、龙华乡分别划入长宁区和徐汇区。1992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上海县,与同时撤销的闵行区合并为新的闵行区。
上海地区、上海县境隶属演变表
年代 |
县以上隶属 |
属县 | |||
公元前221~206年 |
秦 |
|
会稽郡 |
娄、海盐、长水一由拳 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 改长水为由拳 | |
公元前 206 ~公元8年 |
西汉 |
|
会稽郡 楚汉相争时,曾分出郡北部置吴郡 |
娄、海盐、由拳 | |
公元9 ~24年 |
新 |
|
会稽郡 |
娄治(娄改)、展武(海盐改)、由拳 | |
公元25 ~220年 |
东汉 |
扬州 公元前106年(西汉元封五年)置,东汉末期始成政区 |
会稽郡——吴郡129年(永建四年)分浙东为会稽郡,浙西为吴郡 |
娄、海盐、由拳 | |
公元220~ 280年 |
三国 (吴) |
扬州 |
吴郡 |
娄、海盐、由拳—禾兴——嘉兴 231年(黄龙三年)改由拳为禾兴;242年(赤乌五年),又改为嘉兴 | |
公元280~ 420年 |
晋 |
扬州 |
吴郡 |
娄、海盐、嘉兴 | |
公元420~ 479年 |
南 北 朝 ︵南 朝 ︶ |
宋 |
扬州、南徐州、扬州459年(大明三年)废扬州,以南徐州领吴郡,464年(大明八年)复原 |
吴郡 |
娄、海盐、嘉兴 |
公元480~ 502年 |
齐 |
扬州 |
吴郡 |
娄、海盐、嘉兴 | |
公元502~ 557年 |
梁 |
扬州——吴州——扬州549年(太清三年),分扬州吴郡置吴州,吴郡属之.550年(大宝 元年)复原 |
吴郡、信义郡507年(天监六年),分吴郡地置信义郡,前京、信义二县均属之武原郡549年(太清三年)以胥浦、海盐二县设武原郡,旋撤度 |
娄—信义—昆山507年(天监六年)省娄县为信义县;535年(大同元年),于信义郡南部置昆山县,上海县地区部分属之海盐 前京508年(天监七年)。534年(中大通六年),先后分海盐东北境置胥浦、前京两县,上海县地区部分属前京嘉兴 | |
公元557~ 589年 |
|
陈 |
扬州——吴州—扬州 587年(禎明元年),恢复梁武帝时所置,不久废 |
吴郡——信义郡—海宁郡 558年(永定二年)割吴郡之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 |
昆山、海盐、前京、嘉兴 |
公元589~ 618年 |
隋 |
杨州——扬州行台 589年(开皇九年)置行台,苏州、吴州先后属之 徐州(总管) 613年(大业九年)吴郡改属徐州 |
杭州589年(开皇九年)废海宁郡为盐官,属杭州吴郡----苏州----——吴州—吴郡589年(开皇九年)改吴郡为苏州;605年(大业元年)又改吴州;607年(大业三年),复为吴郡 |
昆山—吴—昆山 589年(开皇九年),省昆山入吴县,598年(开皇十八年)复县 盐官 589年(开皇九年)海盐、前京两县省入盐官,废嘉兴入杭州 | |
公元 618
~ 907年 |
唐 |
江南道 627年(贞观元年) 置,635年(贞观九年)起,苏州属之扬州 708年(景龙二年)苏州改属扬州江南东道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分江南道置,苏州属之浙江西道758年(乾元元年)置,后吴郡、苏州均先后属之 |
吴郡———苏州——吴郡——苏州621年(武德四年)改吴郡为苏州;742年(天宝元年)复为吴郡,757年(至德二年)复称苏州 |
昆山 海盐 618年(武德元年)复置,隶苏州;624年(武德七年)以海盐入嘉兴;711年(景云二年)复县 嘉兴 624年(武德七年)复置.入苏州625年.又废入吴县;634年(贞观八年)再复县,仍隶苏州华亭751年(天宝十年)划昆山南境、海盐北境、嘉兴东境地置 | |
公元907~ 960年 |
五 代 |
吴 越 |
|
苏州——中吴府917年(梁贞明三年),吴越王钱镠以吴越地自称中吴府,开元府924年(宝大元年)钱镠于嘉兴设开元府;932年(长兴三年),废,华亭属中吴府秀州 939年(后晋天福四年)以嘉兴为秀州,华亭属之 |
华亭 |
公元960~ 1279年 |
宋 |
江南道、两浙路、秀州、浙西路975年(开宝八年)秀州属江南道,997年(至道三年)改属两浙路;1074年(熙宁七年)从两浙路分出浙东、浙西二路,不久又合。1076年又分, 次年再合,1132年(绍兴二年)再分:嘉禾郡、秀州、嘉兴府均先后属浙 西路 |
秀州(嘉禾郡) 嘉兴府——嘉兴军 1117年(政和七年),赐名嘉禾郡;1195年(庆元元年)升为嘉兴府,1208年(嘉定元年)改为军 |
华亭 | |
公元1271—1368年 |
元 |
浙西道嘉兴路1277年(至元十四年)升嘉兴为路,华亭府属之 江浙中书行省 松江府隶之嘉兴路 1326年(泰定三年)撤松江府,改都水庸田使司上海县转隶嘉兴路1328年(天历元年)复原 |
华亭俯-----松江府 1277年(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府;1278年改为松江府 |
华亭 上海 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割华亭5乡置 | |
公元1368~1661年 |
明 |
江南中书行省 1356年(至正十六年)置,1368年(洪武元年)罢,以应天等府直隶中书省中书省 1380年(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直隶六部南直隶 1404年,(永乐二年)迁都北京,南京称南直隶 |
松江府 |
上海 | |
公元 1636~ 1911年 |
清 |
江南省(右布政使司) 1645年(顺治二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设左右布政使司 江苏省(布政使司)1667年(康熙六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1760年(乾隆二十五 年)江苏省分设江宁、苏州二布 政使司,松江府隶苏州布政使司 |
松江府
府之上有“沪道”。1730年(雍正八年)苏松巡道改称分巡苏、松、太兵奋道,驻上海 |
上海 | |
公元1912~ 1949年 |
中 华 民 国 |
江苏省(都督) 1914年6月,北洋政府设江苏巡按使;7月,又置上海镇守使,1915年11月,改为松沪护军使,兼管军、政,苏省政令不行江苏省1928年废沪海道后, 上海县直属省政府管辖 |
上海军政府(沪军都督府)1911年11 月至1912年7月,上海县受省和军政府双重管辖 沪海道1912年1月置上海观察使,1914年5月改为沪海道,辖松江、太仓、海门等12县,上海县居首,1928年撤销 淞沪商埠督办公署1926年5月设,辖上海县,不属省行政范围 江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3年设,次年度,1935年复设 |
上海 | |
公元 1949年起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苏南区(行政公署)1952年撤消 江苏省 上海市1958年1 月,上海县划为上海市属 |
松江专区 |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