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单位绿化
2001/12/27 9:45:57
清光绪九年(1883年),杨树浦水厂建成,在厂区辟建绿地,是为境内单位绿化之始。20世纪初到30年代,一些外商投资开办的工厂,如怡和纱厂等,都有供外籍大班享用的小花园或网球场。此后,一些公共绿地转为单位专用绿地。民国22年(1933年),叶家花园赠予上海医学院。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东沟园林场市中心分场被日军陆军医院占用。上海解放时,有专用绿地的单位主要分布在军工路杨树浦路一带和五角场地区。
1949~1958年,新建的大中型工厂,新村地区的中小学、医院都相应布置绿化。五角场、殷行地区的驻沪部队也在营区植树造林,辟建绿地。
1958年,在“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区园林部门广为宣传,发动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植树绿化。到1961年底,有200个单位辟建专用绿地19公顷,但不少单位疏于管理,只种不养,成活率不高。1964年,以街道为块,园林部门把300多个不同行业的单位组织起来,建立15个绿化协作组,普及园林绿化基础知识,宣传园林绿化的意义和有关的政策法令,并组织观摩交流,推动绿化事业。“文化大革命”前期,绿化协作组瘫痪,单位绿化总体水平下降。但仍有一些单位,如上海航海仪器厂、上海柴油机厂油泵分厂、二联小学、打虎山路小学等,保持较好的绿化面貌。1971年,恢复绿化协作组活动。此后几年争创“大庆式企业”的活动,推动了专用绿地的发展。1978年下半年。全区344个单位计有专用绿地102.27公顷,乔木147302株,花灌木45394株。但同1964年相比,专用绿地仍减少53.87公顷,胸径40厘米以上的大树减少17702株。
1979年起,以实现单位“普遍绿化”为目标,先普及,后提高,单位绿化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1982年,全区推广闸北电厂“全日照喷雾快速育苗法”,在占地仅2平方米的苗床上填上30~40厘米砻糠灰,每平方米可扦插杜鹃、米兰等600株左右,45天生根,60天可移栽上盆,受到各单位青睐,争相仿效。
1983年春,上海航海仪器厂、第二军医大学、上海机床厂绿化成绩显著,各单位急起直追,砌挡土墙,置花栏杆,建亭廊,筑水池,堆假山,修棚架,砌花墙,向园林化发展。
1990年,全区辟有专用绿地的单位579个,共有专用绿地350.38公顷,乔木45万多株,花灌木31万多株,占全市市区单位专用绿地总和的22.7%。此外,尚有193个单位屋顶绿化面积达32214平方米,墙面绿化面积140288平方米。
1990年杨浦区单位专用绿地及覆盖面积一览表
单位:公顷
类别 |
户数 |
绿化总面积 |
专用绿地面积 |
绿地外覆盖面积 |
合计 |
579 |
710.42 |
350.39 |
360.03 |
工厂 |
270 |
177.59 |
86.09 |
91.50 |
学校 |
192 |
293.65 |
130.64 |
163.01 |
医院 |
24 |
36.09 |
14.86 |
21.23 |
体育场 |
5 |
24.92 |
10.66 |
14.26 |
文娱场所 |
6 |
0.22 |
0.21 |
0.01 |
旅馆招待所 |
6 |
0.16 |
0.06 |
0.10 |
科研机构 |
11 |
7.91 |
3.33 |
4.58 |
部队 |
24 |
92.63 |
56.21 |
36.42 |
其他 |
41 |
71.98 |
43.06 |
28.92 |
专用苗圃 |
|
5.27 |
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