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业务经营 2003/11/5 10:31:03
一、肥皂
上海解放前,肥皂货源主要来自本地生产(包括在上海的外国厂商),由洋广杂货铺和烟纸、百货店零售供应。解放后,从1953年开始由国营商业部门收购,少量由外贸部门收购供应出口。1955年,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后,对需用油脂制作的肥皂亦实行计划供应,产品全部由上海百货站统购包销。1957年,上海生产肥皂330多万箱,约占全国产量的22%;当年,上海百货站购进肥皂321.23万箱、香药皂11692万块,调拨供应全国肥皂331.34万箱、香药皂11310万块(其中市内销售肥皂99.41万箱、香药皂647万块),市外销售分别占总购进的72.2%和91.19%。1958年后,农业欠收,油脂奇缺,制皂工厂减产,商业收购的肥皂和香药皂剧降(1959年肥皂列为国家二类计划商品),1961年肥皂购进降到81.42万箱、香药皂购进降到515万块,分别相当于1957年购进数的25.34%和4.4%,市场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80年代开始,通过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发展,商业收购量逐年回升,1980年达383万箱,向全国调拨供应380万箱(其中市内205.5万箱),市外销售占总购进45.56%。1982年,商业部与轻工业部确定了肥皂“定点生产、稳定增长、计划收购、地产地销”的经营方针。从此,上海商业部门立足市内供应,对外减少调拨,市外供应比重由1981年的50.76%逐步下降到1990年的20%。香药皂自80年代以后上升幅度较大,最高年产量已突破3亿块,新产品有美加净、蜂花、茉莉、玫瑰、人参和百合花等系列香皂,其中白色美加净美容香皂,质量可与美国P&G公司的著名产品CAMAY香皂媲美。各类香皂在国内市场销量占有主导地位。
为保证上海市民的正常需要,在肥皂货源紧缺状况下,自1960年起,上海市百货公司实行凭票凭证供应办法,以限制消费。随着生产增长,1964年恢复敞开供应。70年代初,受部分毗邻地区肥皂供应紧张的影响,上海市又采取凭购货卡计数不限量的供应措施。1972年2月起,又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市区、郊县城镇居民及农场职工按户口每年每人供应肥皂18块,郊县农民每人每年供应肥皂12块。这种限量供应措施在改革开放后仍持续了一段时间。1984年起,上海百货公司先后与浙、皖等省有关工厂建立定牌监制关系,生产洁丽、金兔等牌号香皂。1985~1987年共收购定牌香皂22.14万箱,以弥补上海市场供应的不足。1989年,市政府财贸办公室将肥皂和洗衣粉列为监控商品。市区居民凭当月肥皂票供应沪产肥皂2块,郊县农村居民每月供应1块。1991年6月1日开始,原来凭票供应的固本、箭刀牌肥皂执行新价(固本皂每块零售价0.56元,箭刀皂每块0.53元),同时取消凭证,敞开供应。
[肥皂票]
1957~1989年上海洗衣肥皂产、购、销统计表
单位;万箱
年份
|
工业生产数
|
商业收购数
|
商业国内供应
|
||
供应总数
|
其中市内供应
|
市内比重(%)
|
|||
1957
|
326.00
|
329.52
|
332.13
|
100.76
|
30.34
|
1958
|
242.00
|
242.46
|
249.58
|
102.35
|
41.01
|
1959
|
186.00
|
186.99
|
173.75
|
129.35
|
74.45
|
1960
|
121.00
|
121.72
|
130.96
|
120.67
|
92.14
|
1961
|
108.90
|
75.27
|
79.84
|
73.53
|
92.10
|
1962
|
82.00
|
82.66
|
75.68
|
50.83
|
67.16
|
1963
|
179.00
|
179.00
|
138.00
|
52.83
|
38.28
|
1964
|
223.00
|
222.72
|
205.04
|
66.94
|
32.65
|
1965
|
—
|
212.6O
|
256.83
|
81.85
|
31.87
|
1966
|
—
|
244.50
|
222.13
|
100.09
|
45.06
|
1967
|
—
|
218.16
|
227.47
|
113.90
|
50.08
|
1968
|
—
|
285.32
|
295.99
|
165.59
|
55.94
|
1969
|
332.00
|
332.28
|
329.38
|
167.07
|
50.72
|
197O
|
361.90
|
355.06
|
350.75
|
194.41
|
55.43
|
1971
|
—
|
272.61
|
275.14
|
148.79
|
54.08
|
1972
|
—
|
297.07
|
296.08
|
170.65
|
57.64
|
1973
|
466.70
|
346.13
|
338.15
|
196.41
|
58.08
|
1974
|
—
|
358.73
|
343.29
|
208.63
|
60.77
|
1975
|
—
|
358.76
|
383.85
|
154.64
|
66.34
|
1976
|
414.48
|
394.64
|
413.44
|
173.20
|
66.08
|
1977
|
391.70
|
362.38
|
352.03
|
204.31
|
58.04
|
1978
|
—
|
370.36
|
370.10
|
191.49
|
51.74
|
1979
|
394.48
|
357.66
|
368.98
|
190.26
|
51.56
|
198O
|
407.25
|
368.36
|
367.54
|
190.47
|
51.82
|
1981
|
435.59
|
406.42
|
388.75
|
209.41
|
53.87
|
1982
|
407.25
|
372.39
|
390.42
|
191.23
|
49.01
|
1983
|
385.59
|
320.36
|
329.90
|
160.61
|
48.68
|
1984
|
403.70
|
355.82
|
352.68
|
191.93
|
54.42
|
1985
|
271.31
|
272.32
|
270.43
|
195.24
|
72.20
|
1986
|
276.17
|
270.40
|
272.60
|
207.76
|
76.21
|
1987
|
308.89
|
270.03
|
268.31
|
216.79
|
80.80
|
1988
|
269.00
|
252.90
|
252.23
|
219.59
|
87.06
|
1989
|
279.50
|
245.00
|
252.00
|
206.71
|
82.03
|
二、洗衣粉
上海洗衣粉于1959年开始投产,由上海百货站收购,供应全国各地。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洗衣粉可以弥补一部分肥皂供应不足。1959年,上海洗衣粉产量为4142吨,1961年上升到6331吨。当年市内曾实行每人每月凭证供应1包(250克)的措施。1962年,洗衣粉列为国家二类计划商品,由上海百货站统购包销,按商业部下达计划,向全国各地(包括上海)调拨供应。洗衣粉应市以后,特别是随着化纤织物兴起及洗衣机拥有户的不断增多,洗衣粉销量增长很快。1962年,上海洗衣粉批发销售8911吨,1964年增至12604吨,平均每年销售递增20.72%。
1970~1990年若干年份肥皂、洗衣粉销售比重变化表
年份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肥皂
|
74.57
|
74.81
|
67.68
|
53.73
|
45.33
|
洗衣粉
|
25.43
|
25.19
|
32.32
|
46.27
|
54.67
|
1959~1990年上海合成洗衣粉产、销统计表
单位:万吨
年份
|
工业生产量
|
商业国内销售总量
|
其中市内
|
年份
|
工业生产量
|
商业国内销售总量
|
其中市内
|
1959
|
0.4142
|
0.08
|
0.04
|
1975
|
3.17
|
2.40
|
0.69
|
1960
|
—
|
0.20
|
0.09
|
1976
|
2.95
|
2.35
|
0.57
|
1961
|
0.6331
|
0.46
|
0.40
|
1977
|
3.40
|
2.55
|
0.80
|
1962
|
—
|
0.89
|
0.59
|
1978
|
3.88
|
3.17
|
0.89
|
1963
|
—
|
0.89
|
0.29
|
1979
|
4.10
|
3.06
|
1.02
|
1964
|
—
|
1.26
|
0.29
|
1980
|
4.46
|
3.29
|
1.17
|
1965
|
1.17
|
1.21
|
O.21
|
1981
|
4.80
|
3.24
|
1.04
|
1966
|
1.41
|
1.10
|
0.26
|
1982
|
4.93
|
3.64
|
1.44
|
1967
|
1.19
|
0.88
|
0.20
|
1983
|
5.03
|
3.52
|
1.61
|
1968
|
1.57
|
1.17
|
0.23
|
1984
|
5.51
|
3.88
|
1.88
|
1969
|
1.84
|
1.47
|
0.24
|
1985
|
5.98
|
3.98
|
2.36
|
1970
|
2.44
|
2.20
|
0.31
|
1986
|
6.43
|
4.11
|
2.53
|
1971
|
2.24
|
1.58
|
0.30
|
1987
|
6.48
|
4.96
|
2.86
|
1972
|
2.68
|
1.86
|
0.36
|
1988
|
6.32
|
4.72
|
2.96
|
1973
|
2.87
|
2.12
|
0.50.
|
1989
|
6.48
|
4.65
|
3.26
|
1974
|
3.13
|
2.27
|
0.57
|
1990
|
6.41
|
4.67
|
2.88
|
90年代后,上海洗衣粉品牌繁多,在各大、中型百货商店内均有经营,烟杂行业经营面也较广。特别是连锁超市兴起后,洗衣粉、皂类等纷纷纳入经营,而一些百货商店经营的洗衣粉品种、数量则逐渐缩小,低档洗涤用品已逐渐退出经营。
90年代初,市场上各品牌、档次的洗衣粉有数十种,国产名品的销量增长最快。如上海白猫系列产品1994年全国销量为10万吨,销售额为6亿元,1995年销量增至20万吨,销售额增至10亿元;1995年上海市场销售量约2.8万吨,销售额为1.15亿元。90年代后,新产品奥妙、碧浪、汰渍等洗衣粉在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专用型的洗涤用品发展较快,如能除去衣物上的污油汗迹、血迹的加酶洗衣粉、彩漂洗衣粉等市上走俏;专门用于洗涤呢绒、羊毛衫、丝绸的洗涤品也很热销。此外,用于洗涤餐具、器皿、玻璃、浴缸、厕所等硬质表面的洗洁精已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还有工厂、企业职工用的洗手液、儿童浴品、老人清洁用品、妇女清洁用品等,并形成系列化。
[上海化妆品总汇洗涤用品系列]
三、牙膏
50年代,上海牙膏市场供求基本平衡。1959年,上海百货站购进牙膏645.59万盒,向全国调拨供应579.31万盒(其中上海市53.62万盒),市外销售占90.74%。受三年困难时期影响,牙膏产销量下降。1962年,购进牙膏201.89万盒,调拨供应200.86万盒(其中上海市54.41万盒),比1959年购销量分别下降了68.73%和65.33%,牙膏供应长期偏紧。上海零售市场对牙膏供应曾先后采取凭日用工业品购货券、凭日用工业品购货证、凭牙膏废管等供应限制措施。其间,上海百货站向全国二级站曾采取废管循环回收工作,直到1970年才全部取消所有限购办法,实行敞开供应。
上海牙膏若干年份产、购、销统计表
单位:万支
年份
|
产量
|
收购量
|
商业国内销量
|
其中市内
|
1953
|
7743.70
|
7743.70
|
7692.20
|
—
|
1957
|
7837.00
|
7837.00
|
7661.30
|
789.80
|
1959
|
12833.69
|
12911.80
|
12142.20
|
1072.40
|
1961
|
3350.46
|
2696.10
|
2810.40
|
1195.00
|
1965
|
8314.29
|
8128.8O
|
8738.60
|
1087.60
|
1966
|
8272.97
|
7625.80
|
7603.20
|
993.40
|
1967
|
8210.19
|
7358.90
|
6860.50
|
1182.80
|
1968
|
8210.00
|
8732.60
|
8639.80
|
1674.8O
|
1971
|
10234.00
|
9161.10
|
9086.60
|
1689.00
|
1975
|
12578.12
|
11916.20
|
11908.90
|
3382.00
|
1981
|
19217.00
|
17068.10
|
15279.20
|
5470.40
|
1985
|
29330.34
|
26667.67
|
26784.88
|
8262.81
|
1990
|
36530.08
|
34036.26
|
34079.21
|
9201.77
|
1991
|
38320.60
|
34345.60
|
29997.08
|
3555.87
|
改革开放后,牙膏业迅速发展,各地名牌产品开始涌进上海市场,过去占到全国牙膏销售60%以上的上海产品,逐步下降到20%左右。但由于人口增长及早晚刷牙卫生习惯趋向普及,牙膏的社会总需求量仍大于总供给。上海生产的牙膏牌子老、质量好,在全国市场上仍很畅销。如美加净、中华、上海、白玉等名牌产品已形成系列,尤以美加净双氟牙膏,具有明显防龋效果,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渠道流通的新形势下,上海百货公司通过横向联合,先后与崇明胜利日化厂,苏州月中桂日化厂、郑州日化厂、合肥日化厂等组织定牌生产,1990年联产联销牙膏数量达1.69亿支,约占全市商业总销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