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候特征 2003/10/30 14:24:45
一、龙卷风日数
上海龙卷风记载始见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1949年后收集的资料较为丰富。凡上海市范围内出现龙卷风,一日内不论有几个,均统计为1个龙卷风日。1954~1990年年均龙卷风日数2.4天,最多年达9天(1969年),1957、1972、1979年没有出现。同一龙卷风日内,一般只出现1次,约占70%以上;也可出现多次,最多的龙卷风日曾出现过7次(1990年8月31日)。以60年代较多,年均有3.5个龙卷风日;50年代较少,年均仅1.1个。
上海的龙卷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和初秋,以7、8月较多,10月偶见,11~2月绝迹。最早出现于3月2日(1966年崇明县海桥、三星、合作、庙镇4公社交界处),3~6月逐渐增多,但月均0.2天以下,7、8月增至0.8天和0.7天,9月减至0.3天,10月偶见,1963年10月25日出现龙卷风,为1954~1990年中出现最晚的龙卷风日。
二、龙卷风日变化
龙卷风有明显的日变化,出现时间主要在午后至傍晚,75.8%出现在11~19时,24.2%散见于夜间和上午,早晨仅偶见。
1954~1990年上海一日间各时段出现龙卷风频数表
时段
(时)
|
0~
1
|
1~
2
|
2~
3
|
3~
4
|
4~
5
|
5~
6
|
6~
7
|
7~
8
|
8~
9
|
9~
10
|
10~
11
|
11~
12
|
12~
13
|
13~
14
|
14~
15
|
15~
16
|
16~
17
|
17~
18
|
18~
19
|
19~
20
|
20~
21
|
21~
22
|
22~
23
|
23~
24
|
出现龙风频数
(次)
|
3
|
5
|
4
|
4
|
0
|
1
|
0
|
1
|
2
|
2
|
4
|
7
|
14
|
24
|
19
|
17
|
22
|
10
|
9
|
4
|
4
|
2
|
3
|
0
|
百分率
(%)
|
16.1
|
75.8
|
8.1
|
三、龙卷风天气类型
龙卷风产生的天气,分锋面和无锋面两类,锋面类又分冷锋、暖锋、静止锋、温带气旋等4种天气型;无锋面类分热带气旋、东风扰动、暖区、冷区等4种天气型。以冷锋为最多,其次为暖区、静止锋、热带气旋,其余各型所占比例甚少。
1954~1990年上海龙卷风天气类型统计表
类型
|
锋面
|
无锋面
|
|||||||
冷锋
|
暖锋
|
静止锋
|
温带气旋
|
暖区
|
冷区
|
热带气旋
|
东风扰动
|
||
出现日数
|
24
|
2
|
21
|
2
|
22
|
3
|
14
|
1
|
|
百分率(%)
|
27.0
|
2.2
|
23.6
|
2.2
|
24.7
|
3.4
|
15.7
|
1.1
|
|
分档
|
出现日数
|
49
|
40
|
||||||
百分率(%)
|
55.1
|
44.9
|
四、龙卷风影响范围和地理分布
龙卷风影响范围狭小,有83.1%的龙卷风日只影响1个县(或区)的局部地区,影响2~5个县者仅占16.9%,未出现影响超过5个县的。1954~199O年内影响范围最广的龙卷风日也只涉及26个乡,约占全市1/9的乡。
1954~1990年上海龙卷风影响范围统计表
项目
|
影响县(或区)数
|
|||||
1
|
2
|
3
|
4
|
5
|
>5
|
|
龙卷风日数
|
74
|
8
|
3
|
3
|
1
|
0
|
百分率(%)
|
83.1
|
9.0
|
3.4
|
3.4
|
1.1
|
0.0
|
龙卷风地理分布不均匀。大致有东、中、西三条呈南北轴向的多发地带,每带中又有若干个多发片或中心,其中以川沙、南汇县交界处为最频发区,东、中、西多发带之间,则为龙卷风少发区。
1.东轴多发带在川沙、南汇两县境内。
2.中轴在市区经上海、奉贤县西缘至金山县中部。
3.西轴在嘉定、青浦、金山3县西部。
4.崇明岛龙卷风分布以西片范围稍广,东片稍窄。
五、龙卷风路径
1954~1990年,龙卷风移向主要为东北或东,其次为西北或北。平均移速21.3千米/时,最快61千米/时(1981年7月11日宝山县从罗南至盛桥人长江的龙卷风)。最慢为3.6千米/时(1986年7月11日奉贤县钱桥龙卷风)。
龙卷风移行路径长度一般5千米以下,最长的长达35千米,即1956年9月24日午后从南汇县北缘,经川沙、浦东,越黄浦江,沿军工路北上,再越黄浦江,止于川沙县凌桥乡。
龙卷风路径宽度一般小于50米。最宽路径为1967年7月4日出现于崇明县三星乡仓房港、1986年7月11日出现于南汇县新场至六灶乡、1990年7月18日出现于崇明县合作乡北部3次龙卷风,宽度均约300米。最窄路径仅宽5米,即1976年9月7日出现于川沙县高东至顾路的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