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旱 2003/10/30 14:15:51
全年各季都可能发生降水分配不均,持久不下透雨的干旱现象。最常见的是秋旱,不少年秋旱接冬旱,其次是伏旱,春旱少见。
一、伏旱
盛夏季节晴热少雨,植物的蒸腾和土壤蒸发很快,只要半个月不下透雨,就有旱象露头。夏旱最早始于6月下旬,结束晚的可持续到9月上旬,但多数年份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三伏”期。1875~1990年有34个伏旱年,其中伏旱长达40天以上的有12年,平均约10年一遇。1967年7月23日~9月9日49天滴雨未下,是上海百年来夏季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的一年。
1875~1990年上海各年代伏旱出现年数统计表
单位:年
年份
|
伏旱期≥30天出现年数
|
伏旱期≥40天出现年数
|
年份
|
伏旱期≥30天出现年数
|
伏旱期≥40天出现年数
|
1875~1880
|
3
|
2
|
1941~1950
|
2
|
1
|
1881~1890
|
2
|
1
|
1951~1960
|
3
|
0
|
1891~1900
|
2
|
1
|
1961~1970
|
4
|
2
|
1901~1910
|
2
|
1
|
1971~1980
|
4
|
2
|
1911~1920
|
2
|
0
|
1981~1990
|
1
|
0
|
1921~1930
|
4
|
1
|
合计
|
34
|
12
|
1931~1940
|
5
|
1
|
|
|
|
伏旱出现的早晚和持续期的长短,一是与梅雨期间雨量和出梅早晚有关。短梅或出梅早(6月25日前),一般伏旱开始早,旱期长。20世纪20~40年代和60~80年代,伏旱较为频繁。其中1958~1967年,多数年份梅雨量不多,有7年的伏旱期都在30天以上。二是与秋雨开始的早晚有关。一般盛夏暖空气势力强,高温天气多的年份,秋雨来得迟,伏旱可持续到9月上旬。
市郊各区、县有伏旱情况差异。1959~1990年伏旱的地区分布,一般南部伏旱开始早于北部,结束晚于北部,伏旱次数也比北部多。1971~1990年,持续30天以上伏旱的出现年数,以崇明县最少,仅出现5年,其次是嘉定县、宝山区为8年,最多的松江、南汇、奉贤等县都有10~11年。
二、秋冬旱
入秋以后,雨水显著减少,常出现持久秋旱。秋旱主要出现在秋分(9月23日前后)至小雪(11月23日前后)之间。这期间常出现持续一个月以上不下透雨(日雨量小于10毫米),整个秋雨期间平均日雨量小于0.7毫米的秋旱。1951~1990年,秋冬旱持续2个月以上的有9年,其中持续3个月以上的有6年。1973年11月10日~1974年1月13日持续65天滴雨未下,为近百年来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的一次。
1951~1990年上海秋冬旱持续2个月以上出现年份统计表
年份
|
起止日期
|
持续期(天)
|
旱期内雨量(毫米)
|
1956~1957
|
10月8日~1月13日
|
98
|
35.2
|
1958~1959
|
10月23日~1月28日
|
98
|
35.7
|
1962~1963
|
11月26日~2月6日
|
73
|
18.3
|
1964~1965
|
10月30日~2月3日
|
97
|
25.9
|
1969~1970
|
11月17日~2月19日
|
95
|
38.1
|
1970
|
9月21日~11月24日
|
65
|
28.0
|
1971
|
10月5日~12月23日
|
80
|
9.8
|
1973~1974
|
10月13日~1月13日
|
93
|
16.1
|
1988~1989
|
9月16日~1月5日
|
112
|
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