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洪涝 2003/10/30 14:15:29
上海濒江临海,水网交错,受水涝的威胁甚大,加上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大雨、暴雨较多,因此,洪、涝、潮、渍灾害频繁。从历年发生洪涝的气象条件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由于梅雨持久,暴雨频繁造成洪涝,如民国20年(1931)、1954和1957年;二是梅雨明显又多热带气旋造成大水,如1949和1977年;三是秋季受锋面活动形成大水,如1980年;四是由强热带气旋导致洪水,如1963年。
水涝按其发生季节,可分春涝、夏涝和秋涝。
1873~1990年上海各年代各类涝害出现年数统计表
单位:年
年份
|
春涝
|
夏涝
|
秋涝
|
|||
4~5月总雨量(毫米)
|
6~7月总雨量(毫米)
|
8~9月总雨量(毫米)
|
||||
250~300
|
>300
|
400~500
|
>500
|
350~400
|
>400
|
|
合计
|
27
|
27
|
32
|
|||
1873~1880
|
1
|
1
|
|
1
|
1
|
1
|
1881~1890
|
1
|
|
2
|
1
|
1
|
2
|
1891~1900
|
2
|
|
|
|
|
3
|
1901~1910
|
|
1
|
2
|
1
|
1
|
|
1911~1920
|
1
|
|
3
|
4
|
|
|
1921~1930
|
2
|
|
1
|
|
|
4
|
1931~1940
|
|
1
|
|
2
|
|
1
|
1941~1950
|
2
|
|
3
|
1
|
|
3
|
1951~1960
|
4
|
2
|
2
|
2
|
4
|
|
1961~1970
|
2
|
1
|
|
|
2
|
1
|
1971~1980
|
2
|
1
|
1
|
|
1
|
3
|
1981~1990
|
1
|
2
|
1
|
|
3
|
1
|
一、春涝
主要发生在4~5月。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1990年4~5月总雨量多达250毫米以上的春涝年,出现27年,平均4.4年一遇。其中总雨量大于300毫米的严重春涝年有9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民国19年(1930年)春涝较少,出现9年,平均6年多一遇;民国20年(1931年)至1990年春涝较多,出现18年,平均3年多一遇。其中1951~1990年,春涝多达15次,50年代尤为集中,有6年出现春涝。
春雨多锋面降水,雨区范围广,故春涝多成片出现,少数年份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地区之间受涝程度也有差异。1960~1979年,多数年份西南郊的青浦、金山、松江地区春雨多、强度大,且地势低洼,土壤又较粘重,是春季易受涝、渍危害地区。
二、夏涝
主要发生在6~7月的梅雨期间,形成夏涝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遇强梅雨年,雨期持续长,雨区范围广,大雨暴雨多,江河水位猛涨,易造成洪涝灾害,特别是松江、青浦、金山洼地受涝最为严重。如1954年梅雨期长达2个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水。二是梅雨期间雨水既多,又遇热带气旋侵袭,受暴雨、大风和高潮的综合影响造成严重夏涝,如1949年。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1990年6、7月总雨量≥400毫米的夏涝年,有27年,平均约4年一遇,其中总雨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12年,其中雨量最多的1919年达596.6毫米。
清光绪七年(1881年)至1980年发生的夏涝有明显的阶段性:
清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涝少,出现3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民国9年(1920年),夏涝多,出现10年;民国10~29年(1921~1940年),夏涝少,出现3年;民国30年(1941年)至1960年,夏涝多,出现8年;1961~1980年,夏涝少,出现1年。
三、秋涝
主要发生在8~9月。由于冷空气不断南下和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常导致大暴雨而引起涝灾。形成秋涝的气象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受南下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绥形成连续秋雨,雨期长,降水集中引起内涝。二是由于热带气旋活动引起的涝灾。三是由于海上热带东风扰动登陆上海引起的特大暴雨。8、9月一般多暴雨,局部性较大,因而市郊各区、县秋涝出现几率和受涝程度有较大差异。
8~9月总雨量≥350毫米的秋涝年,出现32年,平均约4年一遇,其中总雨量多达400毫米以上的严重秋涝年有19年,占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