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管理 2003/10/21 10:25:02
一、定员定额工作
1959年,化工系统在新建企业中开始以定员方法组织安排劳动力。1962年3月有81%的企业先进行初步定员,到第四季度有75.5%的企业开展定员定额工作,但缺乏行业定员定额统一标准。1982年5月在各企业普查了工人的基本情况,工艺流程,产品生产规模和劳动组织,工种岗位定员定额,主要设备,生产班次,现有人员,实物劳动生产率情况,以及历史上先进定员人数,和先进劳动生产率。为解决企业劳动组织机构臃肿问题,1982年举办了3期劳资干部定员定额培训班,参加人数共119人,另设专题讲座,参加人数1000余人。以上海溶剂厂为试点单位,后在29家重点整顿企业中全面开展定员定额工作。同年11月15~19日,化学工业部会同上海橡胶工业公司在上海召开轮胎、力车胎、胶鞋企业制订部颁定员定额标准座谈会。此后,于1983年6月,市化肥农药工业公司制定了《上海小化肥企业编制定员(试行)标准》;定员标准水平低于(等于)部的定员标准。同时,把部和公司颁发的“定员标准”下达给所属厂,组织学习并参照执行。直到1985年,仍继续贯彻化工部颁发的各类定员定额规定。
二、劳动力调配
1.用工制度:1965年在吴淞化工厂进行亦工亦农试点,并提出适用于化工行业的轮换制办法。1966年配合基本建设竣工和部分新产品投产的用工需要,部分工厂在各郊县招用了亦工亦农工人,采取定期轮换制。1971年12月1日在各工厂工作的亦工亦农工人。各厂给予办理转为正式固定工手续,亦工亦农用工制度即告结束。1984年8月市人民政府批转上海市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暂行规定,同年10月化工局转发关于贯彻《上海市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暂行规定的解答》和《关于本市合同制工人社会保险问题的通知》,实行各企业、事业单位今后需要从城镇待业人员中招用新工人(包括工人退休后吸收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实行劳动合同制;这一年,共招用了合同制工人2350名。
2.劳动力调配:1984年为了挖掘劳动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劳动调配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局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工人调配办法》。“办法”中规定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劳动计划,努力实现增产不增人,增产减少人;招收新工,要按照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并尽量就近择优分配;超出劳动计划指标的单位,一律不得擅自招工。为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人调配办法》中有关审批权限简化为:凡外系统工人退休,死亡等原因要求照顾子女或落实政策重新安置的人员,由各公司审批办理;外系统地处郊县的集体企业工人及区办集体企业工人,不可调入局系统集体企业,对确有特殊情况的由各公司审批,但应从严掌握;职工死亡后,需要照顾吸收一名子女的,由所在单位报主管公司审核后,直接送区、县劳动局办理。
三、精简职工
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根据市委精简职工,支援农业生产的指示,通过内部平衡,至年底,离职支援农业回乡职工1777人,完成计划149.2%;支援外地建设301人;辞退临时工978人,完成计划163%;及退休退职、服兵役、自然减员计1726人。全年在册职工减少4782人,包括满足新建扩建单位用工需要,实际减少7506人。辞退外包内做工912人。另有带职支援郊区农村115人,围垦863人,自搞农副业404人,共1382人。1962年结合贯彻“国营工业七十条”和中共中央,市委的精兵简政方针,全年共精简职工11158人,其中,在册职28785人,外包22373人,扣除市补员6104人,净减员5054人,其中,在册职22681人,外包工2373人。1963年继续贯彻中央和市委进一步精简职工的方针,在普遍增加生产情况下,全年共精简职工633人。
1961~1962年上海市化学工业局精简下放职工去向及人数表
单位
去向
|
直属单位
|
化工公司
|
有机公司
|
医药公司
|
橡胶公司
|
化肥公司
|
合计
|
江苏省
|
637
|
545
|
392
|
504
|
706
|
94
|
2878
|
浙江省
|
132
|
105
|
123
|
120
|
167
|
28
|
675
|
上海郊县
|
425
|
249
|
254
|
200
|
182
|
452
|
1762
|
安徽省
|
21
|
15
|
15
|
15
|
9
|
5
|
80
|
山东省
|
19
|
11
|
15
|
15
|
13
|
|
73
|
河南省
|
19
|
|
23
|
2
|
|
|
44
|
河北省
|
10
|
4
|
3
|
2
|
1
|
|
20
|
湖北省
|
2
|
|
1
|
2
|
1
|
|
6
|
福建省
|
2
|
|
5
|
1
|
1
|
|
9
|
江西省
|
2
|
2
|
3
|
3
|
2
|
|
12
|
陕西省
|
7
|
|
|
|
|
|
7
|
宁夏自治区
|
2
|
|
|
|
|
|
2
|
四川省
|
1
|
3
|
|
|
1
|
|
5
|
贵州省
|
|
|
|
1
|
|
|
1
|
广东省
|
|
1
|
1
|
1
|
1
|
|
4
|
山西省
|
|
|
|
|
1
|
|
4
|
湖南省
|
|
1
|
2
|
|
|
|
3
|
辽宁省
|
|
|
1
|
1
|
|
|
2
|
合计
|
1279
|
936
|
838
|
867
|
1085
|
579
|
5584
|
四、支援内地大、小三线和国家重点建设
1964年下半年中央下达三线建设任务,化工局采取全迁、分迁、包建或技术支援形式,从1964~1969年共有职工6755人,随迁家属3124人支援内地大、小三线和国家重点建设。
1964~1969年上海市化学工业局支援内地大、小三线和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和职工人数表
年份
|
项号
|
地区
|
厂名
|
任务性质
|
职工人数
|
随迁家属
|
|
户
|
人数
|
||||||
1964
|
1
|
四川重庆
|
西南第二制药厂
|
国家计划
|
32
|
14
|
28
|
1965
|
1
|
四川重庆
|
重庆油漆厂
|
国家计划
|
39
|
14
|
49
|
2
|
贵州贵阳
|
贵州橡胶厂
|
国家计划
|
669
|
228
|
771
|
|
3
|
四川重庆
|
长江橡胶厂
|
国家计划
|
425
|
101
|
386
|
|
4
|
四川成都
|
四川抗菌素厂
|
国家计划
|
17
|
7
|
16
|
|
5
|
四川成都
|
长征钢厂
|
国家计划
|
5
|
2
|
5
|
|
6
|
贵州贵阳
|
贵州橡胶制品厂
|
国家计划
|
188
|
42
|
158
|
|
1966
|
1
|
云南昆明
|
红卫化工厂
|
大三线
|
82
|
46
|
371
|
2
|
四川宜宾
|
天原化工厂
|
省市协作
|
26
|
|
|
|
3
|
安徽
|
朝阳化工厂
|
小三线
|
19
|
|
|
|
4
|
四川富顺
|
晨光二厂
|
国家计划
|
336
|
87
|
504
|
|
5
|
四川富顺
|
晨光三厂
|
国家计划
|
399
|
94
|
787
|
|
6
|
广西
|
南宁有机化工厂
|
省市协作
|
9
|
|
|
|
7
|
广西
|
南宁糖纸厂
|
省市协作
|
6
|
|
|
|
8
|
安徽
|
红光材料厂
|
小三线
|
34
|
|
|
|
9
|
江西
|
东风药厂
|
小三线
|
596
|
|
|
|
10
|
江西
|
9345厂
|
小三线
|
540
|
|
|
|
11
|
四川重庆
|
重庆塑料厂
|
省市协作
|
8
|
|
|
|
12
|
四川富顺
|
晨光二厂
|
|
18
|
|
|
|
13
|
青海
|
黎明研究所
|
|
69
|
|
32
|
|
14
|
青海
|
黎明化工厂
|
|
51
|
|
|
|
15
|
青海
|
盐湖研究所
|
|
12
|
1
|
5
|
|
1968
|
1
|
四川重庆
|
重庆分公司
|
支援
|
16
|
|
|
2
|
江西
|
前卫化工厂
|
小三线
|
251
|
|
|
|
3
|
江西
|
黎明药厂
|
小三线
|
537
|
|
|
|
4
|
江西
|
东风药厂
|
小三线
|
21
|
|
|
|
5
|
江西
|
9345厂
|
小三线
|
156
|
|
|
|
6
|
江西
|
9355厂
|
小三线
|
483
|
|
|
|
7
|
贵州
|
061气体站
|
大三线
|
32
|
|
|
|
8
|
贵州
|
061—536
|
大三线
|
3
|
|
|
|
9
|
广西桂林
|
桂林橡胶制品厂
|
大三线
|
17
|
|
|
|
1969
|
1
|
四川富顺
|
晨光一厂
|
|
8
|
6
|
12
|
2
|
广西桂林
|
桂林橡胶制品厂
|
大三线
|
80
|
|
|
|
3
|
广西桂林
|
桂林乳胶厂
|
大三线
|
65
|
|
|
|
4
|
贵州
|
061气体站
|
大三线
|
60
|
|
|
|
5
|
贵州
|
061—536
|
大三线
|
17
|
|
|
|
6
|
江西
|
东风制药厂
|
小三线
|
113
|
|
|
|
7
|
江西
|
9345厂
|
小三线
|
119
|
|
|
|
8
|
江西
|
9355厂
|
小三线
|
529
|
|
|
|
9
|
江西
|
黎明药厂
|
小三线
|
173
|
|
|
|
10
|
江西
|
前卫化工厂
|
小三线
|
136
|
|
|
|
11
|
云南昆明
|
昆明钢厂焦化分厂
|
大三线
|
359
|
|
|
五、退休、退职职工的子女招工
1978年,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局和公司组成一个9人工作组,于9月20日至10月底先在上海第七制药厂进行试点11月份举办各公司和直属单位有关人员学习班。1979年1月在局系统全面展开,至2月底,全局办理退休11590人,其中,适合退休的5452人,因体弱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提前2年左右退休的3959人,患严重疾病经医院检查和劳动鉴定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1879人,长期从事有毒有害岗位按特殊工种年龄退休的300人。办理退职33人。
在退休退职11623名职工中,申请子女顶替的有10363人,其中,子女在外省市插队、市郊插队,77届毕业生及病退、困退回沪的待业青年3558人,外省农场1477人,市属农场2926人,在校学生784人,生产组716人,其他因退休退职户口迁回农村,子女户口迁至上海902人。申请子女顶替的10363人中进企、事业单位8329人。
六、修订化工专业工种学徒制
1980年前,本市各系统、各单位实行的学徒学习期限很不一致,如炊事员工种,有的单位作为普通工,半年后转正式工人,有的作学徒,学习期1年、2年,也有3年的。上海石化总厂的操作工,从化工局调去的是3年制学徒,纺织局调去的是2年制学徒。类似情况,各系统都有,矛盾很多,影响了学徒的学习、生产积极性。
1980年7月化工部在“劳动工作座谈会”提出修改化工专业工种学徒制的原则和要求,经过局、公司、企业多次研讨,确定化工学徒制以工人技术等级为主要依据。对技术复杂的化工工种(7~8级)的主要岗位原则上实行学徒制,技术简单的岗位实行熟练制,对技术比较简单的化工工种(6级以下)实行学徒制。学徒的学习期限为2年,熟练工的熟练期限为1年。并拟订了小型合成氨等12个产品有关的《化工专业工种学徒期限和熟练工熟练期限表》(草稿)报化工部审查。1981年各企业贯彻《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劳动局关于贯彻国务院有关部(局)颁发的学徒(熟练工)的学习(熟练)期限,加强对学徒和熟练工的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学徒(熟练工)平时考查制度和学年及期满转正考核的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学徒和熟练工的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坚持对学徒进行分学年的技术考核,按照1981年国务院各部(局)颁发的各工种的学徒出师标准,再根据其易难程度和学习年限,制定工种的分学年的技术应知应会标准。考虑到化工产品多,其专业技术工种可比性差,不易统一的因素,一般工种均有企业自行负责编制审定;原属于公司颁标准的专业技术工种,由各公司负责审定;属于局、部颁标准的重要产品的专业技术工种,由局统一负责审定;金属切削、土木建筑、设备起重安装、电器修理等通用技术工种由修建安装公司负责。嗣后,各企业的学徒工、熟练工的技术培训工作均按专业工种标准,分学年制订培训计划,订师徒合同和分学年进行考核,并将培训和考核的情况记在《学徒手册》中,存入技术文化档案,作为今后转正、定级的依据之一。
七、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素质
1983年结合企业整顿规定,定员定额应有合格上岗的培训考核要求。同时,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关于青壮年工人文化技术补课的通知精神,对青年工人进行3级工应知应会的教育和技术考核。各企业结合1983年调整工资、组织4~6级工的应知应会考核。行业性强的工种和人数较少的通用工种由专业公司组织考试。局统一组织51个主要通用工种3~5级工的应知考试,报考人数31126人,实考26735人,及格18598人,优秀人数2049人。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有计划培养合格的中、高级技工,化工局于1985年成立工人技术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事组。1988年4月装备行业成立技术考核联络组,同年吴泾化工行业成立技术工考核联络组。1989年3月化工局成立工人技术考核小组办公室,由劳动工资处和教育处负责工人技术培训的人员组成。同年5月化工行业成立工人技术培训、考核联络中心组。1990年3~4月先后有塑料、染料、橡胶行业成立工人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组。
八、技师评聘
评聘工人技师的目的是为了把优秀工人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发挥和挖掘出来,鼓励工人钻研技术,以老带新传授技艺,稳定一线职工队伍。
1960年9月底全局(含已划出医药工业局、高桥石油化工总公司)有技师180人,其中,脱产84人,不脱产96人。详见下表:
单位:人
专业人数
|
小计
|
无机物
|
有机药物合成有机化学
|
有机合成
|
橡胶加工
|
染料
|
燃料
|
分析
|
制药
|
机械设备
|
机加工修理
|
电气
|
土木
|
其他
|
脱产
|
84
|
4
|
5
|
|
15
|
|
|
1
|
4
|
1
|
15
|
6
|
5
|
28
|
不脱产
|
96
|
17
|
6
|
2
|
8
|
|
1
|
|
6
|
5
|
30
|
7
|
7
|
7
|
合计
|
180
|
21
|
11
|
2
|
23
|
|
1
|
1
|
10
|
6
|
45
|
13
|
12
|
35
|
1986年市扩大考评工人技师工作试点,局属上海化工机械一厂、上海溶剂厂和上海化工厂被列为试点单位。通过考评,评出工人技师36人。其中,上海化工机械一厂14人,上海溶剂厂10人,上海化工厂12人。1988年局继续在34家单位试行技师评聘工作。、同年6月对上海化工机械一厂、上海溶剂厂、上海化工厂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办法:已聘任的技师,可享受职务津贴,局以每人每月20元、年终一次结算给企业工资基金额。企业可根据聘任技师的情况,适当拉开差距,并视经济效益,采用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做法,超标准部分在企业自有基金中列支。1989年底30家试行技师评聘企业共评出676名技师。1990年全系统全面开展技师评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