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操 2002/2/6 11:27:58
一、沿革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体操被清政府列为学校必修课,主要推行兵式体操,也开展普通体操。民国12年(1923年),北洋政府公布“课程纲要草案”,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废除了兵式操。此后,体操包括基本体操(如广播操)、竞技体操、技巧运动、艺术体操、团体操等内容。50年代以后,技巧运动、艺术体操已单独成为竞赛项目。因此,现代体操主要内容是指竞技体操。
20世纪初,上海是我国从国外引进体操的主要基地。光绪二十八年,上海就开始出版体操书籍,至民国19年以前,全国出版了近50本体操书,上海占了40多本,其中包括美国人麦克乐(C·H·Mecloy)编译的《体操译名》等有很大影响的专著。体操的师资培养,上海也居全国的前列。光绪三十一年,松江出现了由何东创办的娄县劝学会附设体操传习所,继而在光绪三十三年有徐一冰、徐傅霖、王季鲁等创办的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这些学校以徒手体操、器械体操作为重点课程,共培养出3000多名学员,以后大部分成为体育教师,在早期体操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兵式操与军训有密切的关系,光绪三十一年,李平书等曾发起组建商业体操会,沪西士商体操会等群众组织进行兵式操训练。次年,5个类似的体育团体组合后称上海商团公会。此后,类似的体育组织纷起,辛亥革命前夕,由同盟会掌握的部分团体,也以体操的名义公开活动,如中国国民会模范体操团在精武体操会操场公开训练。这些体操团体是准军事组织,以后成为上海武装起义的组成部分。
20年代,兵式体操被废除以后,学校曾盛行普通体操(以表演为主的应用操),尤其是团体操表演,成为学校之间竞争的手段。如民国17年~37年之间,上海曾进行过12届小学联合运动会,每届都有团体操表演。历届团体操中,万竹小学(南市实验小学)获奖最多,为此,该校体育教师钱益松受到许多小学校长的争聘。
竞技体操主要是重器械体操,包括单杠、双杠等,但开展不普遍。中国体操学校教师刘桂森,能在单杠上做向后大回环接直体后空翻下等动作,成为京沪著名器械体操家。
40年代,曾陆续出现一些体操团体,其中有精武体育会于民国36年成立的技巧团和由部分体育教师组成上海器械操进修会等。
解放前,体操只进行过一次全国比赛。民国37年民国七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时,把器械体操列为表演项目。只有单杠、双杠两项,仅上海、湖北、江西、热河、陆军5个单位8人参加。规定动作虽较简单,但很少人能完成,最高分只有7.75分,最低分0.75分。
上海曾把体操统称为技巧运动或机巧运动,直到解放初期,仍沿用这个名称。1950年冬,董承良发起成立的体操组织即称上海市机巧运动研究会。该会直至1952年解散。
解放初,四川中路青年会举办过3期技巧训练班,每期3个月,由周士彬任教练。1951年,八仙桥青年会体育部成立了技巧队,以单、双杠为主要训练内容。1951年由市教育局与上海体育会筹备会组织了上海市学生机巧运动大会,有45所学校,包括8所大学共363人参加。虹口中学获得3个组别的冠军。该校学生黄美林、黄之清等人以后在全国体操比赛中都获得过前3名。
1953年10月10日,苏联体操队访沪,对上海体操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队离沪后,上海各学校纷纷成立体操队。精武会、沪南、沪西等体育场举办体操训练班,大学之间进行校际比赛。上海的体操项目,男子由原来单杠、双杠、自由体操、跳箱4项发展为单杠、双杠、自由体操、鞍马、跳马、吊环6项;女子则由双杠、自由体操、跳箱3项发展为跳马、高低杠、平衡木、自由体操4项。
1953年9月,华东体训班成立,体操队仅有周芷湘、郑馥苏、黄淑英3人参加集训。华东体院董承良教授兼任教练。1954年4月又选拔一些队员组成上海市学生体操队,参加当年8月在旅大举行的全国13城市田径、体操运动会。甲组没有得分,学生队参加乙组比赛,获得4项第一。
1955年8月,市队由孙盛爅任领队,吸收了数名新队员。至1956年由保生任教练,胡文佩任指导员,共吸收了10余名新队员,此后,市体操队开始了系统训练。1957年9月,在市体育馆和江湾体育场等处举办全国体操锦标赛,男子获得健将级团体冠军,女队获健将级团体亚军。乙组比赛男子获团体第三,女子团体第一。
1957年,唐国忠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跳马第三名。1958年全国健将级体操对抗赛和全国锦标赛上,上海队得了3金4银共28块奖牌,并有10人通过运动健将标准,其中男6人:周天騄、于烈峰、胡耀宗、傅禄鸿、唐国忠、叶贻达;女4人:周芷湘、朱利亚、欧阳骊驹、范瑞荣。
为了迎接第一届全运会,1958年8月~1959年初,市体操队调整充实了部分队员,全队达40人,后来在第一届全运会上,男队获团体第三,于烈峰1人得3枚金牌,1枚银牌,此外还有唐国忠1项第二,傅禄鸿1项第三。女队则因受伤较多,实力受损,未能报名参赛。
全运会后,队伍不断调整充实,运动水平保持在全国前茅。1962年,在第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于烈峰获得鞍马的第三名,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升起。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上海获得2金6银、3项第三,男子团体总分列第三,水平有较大提高并向国际水平靠近,出现不少高难动作,如叶贻达在自由体操中做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杨明明在鞍马中完成环上挺身全旋转体540度,马头转体720度下等动作。
“文化大革命”中,训练一度停顿,教练宋保生遭迫害致死。1969年以后,开始恢复训练,于烈峰、杨明明、许国宁、黄伟强和技巧队转练体操的于在青等,在70年代的全国比赛中保持了冠军的地位,并在技术上有了创新和突破,如杨明明在鞍马中创造了隔一环挺身转体360度至一马端的新动作有很高的难度。许国宁在1965年全国比赛的女子跳马中做出的燕式腾越,直到80年代未见有人仿效。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上海队男女团体均为第六,单项共得1金、2银、4项第三,其中杨明明获鞍马第一,吊环亚军以及全能、单、双杠第三。70年代初进入上海队的桂芝莘、朱政、李小平、吴佳妮等,后来都被选进国家队,直到80年代前期,一直是中国体操队的主力队员。
朱政在1975年就掌握了跳马中的跳起360度前手翻的高难动作。女子体操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动作也由朱政第一个完成。李小平在1979年把世界鞍马冠军马乔尔的纵向前移发展为纵向前移加环中转体360度和纵向后移,成为自己的绝招。吴佳妮高低杠的“佳妮腾越”、平衡木的连续后手翻倒插虎,横木倒插虎腹回环完成质量也很高。他们在技术上的创新使他们在以后的世界大赛中连连获胜。李小平在1981年第二十一届世界锦标赛和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以满分获鞍马冠军,成为第二十二届世界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朱政、吴佳妮是第二十一届世界锦标赛团体亚军和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第三名的主力队员。朱政在1978年第八届亚运会上获全能亚军、平衡木第一、高低杠第二。吴佳妮在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上获高低杠、平衡木冠军,自由体操亚军,与朱政同是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同年,吴佳妮在世界杯体操比赛中获平衡木亚军。桂芝莘于1978年被国际体操联合会评为十佳运动员。
80年代,又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体操选手,突出的有赵建国、徐文红、樊迪。赵建国1983年入选国家队,双杠前空翻分腿后切接挂臂是他的独创。他在国内外比赛中先后获10多枚金牌。徐文红曾在中、日、美体操比赛中得全能、高低杠、平衡木冠军,在国内外比赛中共得过13枚金牌。樊迪1984年进市队,随后人选国家队。她是国内第一个完成高低杠向前大回环的运动员,曾在1987年世界锦标赛的团体赛中得满分,在1989年成为高低杠世界冠军。
自1958年~1990年,上海体操有69名选手获得运动健将称号,8名教练获高级教练称号。樊迪在1989年被批准为国际级体操运动健将。
[李小平在进行鞍马训练]
[吴佳妮高杠直体后空翻抓杠]
[樊迪在练高低杠]
被选送到国家队集训的上海运动员有:
周仁沫(1954年) 沈荣发(1961) 朱政(1975~1983年)
周芷湘(1955~1957年) 李雅蕾(1961~1962年) 吴佳妮(1976~1985年)
唐国忠(1957年) 马月英(1961~1963年) 倪佩瑶(1977~1982年)
朱利亚(1957年) 吴懿梅(1961~1963年) 李小平(1979~1986年)
黄淑英(1957年) 滕敏遥(1961~1963年) 徐文红(1983~1986年)
胡耀宗(1957年) 罗君庠(1963~1964年) 赵建国(1983~1987年)
傅禄鸿(1957年) 陈丽娜(1964) 樊迪(1984~1990年)
于烈峰(1957~1972年) 黎承基(1964年) 刘金强(1985~1987年)
叶贻达(1960~1984年) 杨明明(1972~1990年) 张寅(1986~1987年)
朱万莉(1960~1964年) 桂芝莘(1975~1981年) 黄怡(1989~1990年)
被选人国家队的教练员:
叶贻达 杨明明 朱政 张建华 俞国良
二、国际交往
五六十年代,主要与东欧国家及苏联交往。1953年,苏联国家体操队访沪,随后有苏联俄罗斯队、捷克队、苏联乌兹别克队、民主德国队、波兰队相继访沪,至60年代,有突尼斯、越南等队访问上海。当时的国际交往,对上海体操队的技术提高有明显作用。
单独以上海队名义出访,首次是在1959年5月,由陈震中领队赴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伏龙芝市参加该国体操比赛,参加比赛的有乌兹别克、哈萨克、土库曼、塔吉克和吉尔吉斯5个加盟共和国。上海除吊环外,其他各项均占优势,双杠获得前三名。男女团体总分获得亚军。于烈峰1人获得了5个冠军。
70年代以后,开始与欧美等国家交往。自1973年以后,日本、联邦德国、瑞士、法国等体操队来访。1978年6月,上海首次举办国际体操邀请赛,日本、加拿大、朝鲜、埃及、法国、荷兰、罗马尼亚、中国参赛。出访比赛有1973年3月,上海与解放军队共同组成中国队访问丹麦、挪威、瑞典、芬兰。1974年去土耳其、黎巴嫩访问。1981年上海女队曾应邀去法国访问,在比赛中夺得大部分项目冠军。随国家队出访的运动员主要有杨明明、朱政、吴桂妮、桂芝莘、李小平等人,先后访问过20余个国家和地区。
80年代,国际交往更加频繁。每年均有一二批外国队访沪,几乎每年都组队出访。出访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1985年4月,上海再次举办国际邀请赛,苏联、美国、日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加拿大、中国等9个国家参加。
70~80年代,上海先后有16名教练应邀赴11个国家任教。
上海体操队在全运会中获前三名表
时间届次
|
项目
|
运动员
|
名次
|
1959年 第一届
领队 邵志贤
教练 罗少琼
|
团体
|
上海男队
|
3
|
男全能
|
于烈峰
|
1
|
|
双杠
|
于烈峰
|
1
|
|
鞍马
|
于烈峰
|
1
|
|
单杠
|
于烈峰
|
2
|
|
单杠
|
傅禄鸿
|
3
|
|
鞍马
|
唐国忠
|
2
|
|
1965年 第二届
领队 赵廉坡
教练 宋保生 杨希钟
|
团体
|
上海男队
|
2
|
男全能
|
于烈峰
|
2
|
|
男全能
|
叶贻达
|
3
|
|
自由体操
|
叶贻达
|
3
|
|
单杠
|
杨明明
|
2
|
|
叶贻达
|
3
|
||
双杠
|
子烈峰
|
1
|
|
叶贻达
|
2
|
||
鞍马
|
杨明明
|
1
|
|
于烈峰
|
2
|
||
吊环
|
杨明明
|
2
|
|
跳马
|
叶贻达
|
2
|
|
1975年 第三届
领队 张荣华
教练 杨希钟 张坤明
|
全能
|
杨明明
|
3
|
男鞍马
|
杨明明
|
1
|
|
黄伟强
|
2
|
||
吊环
|
杨明明
|
2
|
|
双杠
|
杨明明
|
3
|
|
单杠
|
杨明明
|
3
|
|
1979年 第四届
领队 赵廉坡
教练 张坤明 张建华
毛海燕
|
女全能
|
朱政
|
1
|
平衡木
|
朱政
|
2
|
|
自由体操
|
朱政
|
3
|
|
1983年 第五届
领队 宋春山
教练 张坤明 张建华
沈国宏
|
男鞍马
|
李小平
|
3
|
双杠
|
李小平
|
3
|
|
女团体
|
上海队
|
3
|
|
女全能
|
吴佳妮
|
1
|
|
高低杠
|
吴佳妮
|
2
|
|
自由体操
|
吴佳妮
|
2
|
|
1987年 第六届
领队 李鹰
教练 杨希钟 俞国良
沈国宏 任承华
|
高低杠
|
樊迪
|
1
|
上海体操队在全国最高等级比赛获冠军表
年份
|
比赛名称
|
项目
|
运动员
|
|
1954
|
13城市田径、体操运动会
|
乙组男自由体操
|
黄之清
|
|
乙组男鞍马
|
聂青海
|
|||
乙组男吊环
|
绪龙赓
|
|||
乙组女平衡木
|
黄美林
|
|||
1956
|
全国体操冠军赛
|
乙组男自由体操
|
乐振祥
|
|
1957
|
17城市体操个人冠军赛
|
甲组
|
鞍马
|
胡耀宗
|
乙组
|
男自由体操
|
于烈峰
|
||
单杠
|
周天騄
|
|||
双杠
|
于烈峰
|
|||
吊环
|
于烈峰
|
|||
跳马
|
乐振祥
|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健将级团体
|
上海队
|
||
全能
|
于烈峰
|
|||
双杠
|
于烈峰
|
|||
鞍马
|
于烈峰
|
|||
跳马
|
胡耀宗
|
|||
1958
|
全国健将级体操赛
|
男自由体操
|
胡耀宗
|
|
鞍马
|
唐国忠
|
|||
女高低杠
|
周芷湘
|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健将级团体
|
上海队
|
||
全能
|
于烈峰
|
|||
自由体操
|
于烈峰
|
|||
单杠
|
于烈峰
|
|||
双杠
|
于烈峰
|
|||
跳马
|
于烈峰
|
|||
鞍马
|
于烈峰
|
|||
1960
|
全国健将级体操锦标赛
|
女全能
|
韩丕瑾
|
|
女高低杠
|
韩丕瑾
|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鞍马
|
胡耀宗
|
||
1961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自由体操
|
邱大成
|
|
双杠
|
胡耀宗
|
|||
鞍马
|
胡耀宗
|
|||
1965
|
全国健将级体操赛
|
男单杠
|
杨明明
|
|
1971
|
全国体操集训比赛
|
男自由体操
|
于在青
|
|
鞍马
|
杨明明
|
|||
女跳马
|
许国宁
|
|||
1972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成年团体
|
上海队
|
|
全能
|
杨明明
|
|||
鞍马
|
于烈峰
|
|||
双杠
|
于烈峰
|
|||
1973
|
全国体操赛
|
男团体
|
上海队
|
|
全能
|
于烈峰
|
|||
吊环
|
徐雨亭
|
|||
双杠
|
于烈峰
|
|||
女全能
|
许国宁
|
|||
1974
|
全国体操技巧比赛
|
鞍马
|
黄伟强
|
|
1979
|
全国体操比赛
|
鞍马
|
李小平
|
|
1980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鞍马
|
李小平
|
|
女子团体
|
上海队
|
|||
女全能
|
吴佳妮
|
|||
平衡木
|
吴佳妮
|
|||
1982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女跳马
|
朱政
|
|
1983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双杠
|
李小平
|
|
1984
|
全国男子体操赛
|
双杠
|
赵建国
|
|
1985
|
全国男子体操赛
|
鞍马
|
李小平
|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甲组男全能
|
赵建国
|
||
单杠
|
赵建国
|
|||
女全能
|
徐文红
|
|||
1986
|
全国男子体操锦标赛
|
双杠
|
赵建国
|
|
1988
|
全国体操个人赛
|
女自由体操
|
仉莉莉
|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单杠
|
刘金强
|
||
1989
|
全国体操个人赛
|
女高低杠
|
樊迪
|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女全能
|
樊迪
|
||
女高低杠
|
樊迪
|
|||
1990
|
全国体操冠军赛
|
女跳马
|
沈怡
|
|
平衡木
|
陆慧
|
|||
1991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女子跳马
|
蒋晓斐
|
|
1992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子跳马
|
钱正
|
|
1993
|
全国体操锦标赛
|
男子跳马
|
曹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