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术 2002/2/6 11:26:45
19世纪以前,民间的武术常以打擂台作为竞技比赛的形式。这一习俗延续到20世纪初期。擂台通常设置于公共娱乐场所,由一人为擂主,任何人都可以上擂台较量。打擂时并无统一规则。上海开埠以后,经常有国内外武士在上海摆设擂台,并在报上登出广告,以招徕观众。霍元甲在宣统二年(1910年)4月,为与英国力士较技,曾赁张园大戏台为擂台,由于事前曾在《申报》、《时报》连续登载广告,当霍元甲与东海赵君及其师傅张文达较技时,观者达万余人。
20年代,西方体育在上海得到较快发展,武术受西方体育比赛方式的影响,开始采用近代体育运动会的办法进行竞技。如民国12年(1923年)4月的全国武术大会和民国17年10月的上海特别市国术运动大会,都以近代运动会的形式出现,因当时没有评比规则,所以只进行表演,没有排列名次。民国19年元旦,在逸园举行国术擂台赛。设立20名评判委员和20名纠察委员。在21名参加决赛的武士中评出前三名。该赛虽然名称为擂台赛,但评判和比赛的形式已类似近代运动会。
民国19年南京中央国术馆进行武术国考,上海有41名考生赴考,在国考中,有朱国福,张长义、王成章、朱国禄4人获最优等。王德之、佟忠义、张文发、包刚、李连仲、岳奇吾、卢肯为7人为优等,另有8人为中等。
民国20年,上海市召开运动会时,国术巳与其它西方体育项目一起列入运动会中。民国22年,上海按照拳术、摔角、器械、踢毽、射箭、测力、弹丸等项目,选出18名武术选手代表上海参加民国第五届全运会。民国24年,上海承办第六届全运会,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立男子16个单项,女子11个单项。事前制定了8章41条武术比赛规则。上海派出23人参加比赛,但无一人进入前三名。次年,我国派武术队去第十一届奥运会作表演,上海选手郑怀贤因飞叉有独到功夫,被选为正式队员。民国26年6月,上海举行参加第七届全运会国术选拔赛,有拳术、劈剑、摔角、搏击等比赛项目,从百余名选手中录取12名,备取9名。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全运会一直推迟到民国37年才举行。在民国37年经重新选拔,选出由4人组成的上海队,参加全运会表演赛。胡汉平在13个男选手中获拳术第二名。王菊蓉、佟佩华在3名女选手中获冠亚军。
解放后,1953年在天津举行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海部分运动员代表华东区参加。1956年,在北京召开12城市武术表演大会,上海单独组队参加,有金莲芳、濮冰如、蔡鸿祥、邵善康、胡月祥、胡汉平、佟佩云、杨炳诚等8人获奖。建国后第一届全运会将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上海为参加全运会,于1958年4月成立武术集训队,次年在全运会比赛中,邵善康、杨炳诚分获长拳和太极拳金牌。蔡鸿祥、邵善康的表演项目得一等奖。全运会后,集训队留下6名队员,正式成立市队,以市体育宫为训练基地。市队成员经不断调整充实,至1964年全队已达20人。由于第二届全运会武术只作表演,不属正式比赛项目,上海仅派4名队员参加,市队人员缩减为9人。1958~1965年,上海武术队共参加过6次全国性比赛,2次华东地区比赛。在全国比赛中得到过12次单项金牌。其中5次为太极拳金牌。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项比赛均已停止,武术仍得以保留。部分武术节目经常穿插在文艺小分队中作表演。1972年开始恢复全国性竞赛,上海市队新吸收10名运动员,在当年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上获得3项金牌,4项银牌。以后市队不断吸收新秀。少年项目水平不断提高,1974年,在全国比赛中,少年组获得团体亚军,并获两个单项金牌。成年组未获名次。
武术国际交往开始于60年代初,以表演为主。当时有武术家王子平、王菊蓉,运动员邵善康、李福妹等先后随国家体委组织的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捷克、缅甸等国。1973~1979年间,市武术队邵善康、丁金友、郭佩、俞吉元、张福云、何纬琪、施梅林、曹伟民、冯坚江、顾国信、王华、吴敏等先后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过美国、加拿大、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土尔其、菲律宾、缅甸、丹麦、挪威、日本、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博茨瓦纳、卢森堡、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法国、罗马尼亚等20余国。从70年代开始,有专门学习和交流中国武术的外国代表团来沪。1972年,日本三浦英夫率团来沪学习太极拳,以后,日本少林拳拳法联盟会长宗道臣也数次率团来沪。派教练去国外任教和讲学始于1957年春,武术家顾留馨赴越南向胡志明主席传授太极拳。此后到1977年,顾留馨、周元龙随上海青年篮球队赴日本进行了太极拳教学。次年,周元龙、王菊蓉等又赴日本讲学。80年代,随着武术走向世界,派往国外传授武术的教练明显增多。在80年代上海共派出18批教练赴日本教授太极拳、长拳等拳种,派出的教练有顾留馨、周元龙、王菊蓉、邵善康、冯如龙、陈俊彦、蔡鸿祥、王培锟、纪光宇、何炳泉、丁金友、王卫星、邱丕相、冯坚江、曹伟民、孙剑狄、苏黎献、姜德昌等20余名不同派别的教练。在上海向日本派出教练的同时,日本也曾20多次组团来沪学习太极拳。中日之间的广泛交流,促使日本太极拳与长拳迅速普及。此外,来自美国的武术团体有6起,交流内容包括长拳、器械和散打等。其它有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均有代表团访沪。上海也曾派出教练去美国旧金山和联邦德国等地进行讲学。
上海武术运动员在全运会中获前三名表
1959年 第一届全运会
领队:李秀林
|
项目
|
运动员
|
名次
|
长拳
|
邵善康
|
1
|
|
蔡鸿祥
|
2
|
||
太极拳
|
杨炳诚
|
1
|
|
1975年 第三届全运会
领队兼教练:邵善康
|
男规定枪
|
俞吉元
|
1
|
自选枪
|
俞吉元
|
3
|
|
1979年 第四届全运会
领队:纪光宇
教练:主效荣、丁金友
|
南拳
|
曹伟民
|
1
|
1987年 第六届全运会
领队:燕回
教练:邵善康、俞吉元
|
男太极拳
|
邵英健
|
3
|
女太极拳
|
李荣梅
|
3
|
上海武术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前三名表
年份
|
比赛名称
|
项目
|
姓名
|
名次
|
1956
|
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
|
评选项目
|
金莲芳
|
2
|
濮冰如
|
3
|
|||
表演项目
|
金莲芳
|
2
|
||
胡月祥
|
3
|
|||
1958
|
全国武术运动会
|
评选项目
|
蔡鸿祥
|
1
|
邵善康
|
3
|
|||
表演项目
|
邵善康
|
1
|
||
蔡鸿祥
|
2
|
|||
胡月祥
|
3
|
|||
1959
|
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
|
女青年组全能
|
李福妹
|
1
|
长拳
|
李福妹
|
1
|
||
短器械
|
李福妹
|
2
|
||
太极拳
|
李福妹
|
3
|
||
1960
|
全国武术运动会
|
男长拳
|
邵善康
|
3
|
太极拳
|
杨炳诚
|
1
|
||
女全能
|
李福妹
|
1
|
||
长拳
|
李福妹
|
1
|
||
长拳
|
张海凤
|
2
|
||
长器械
|
李福妹
|
1
|
||
长器械
|
张海凤
|
2
|
||
短器械
|
李福妹
|
2
|
||
1963
|
15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
|
男长拳
|
纪光宇
|
2
|
南拳
|
冯如龙
|
1
|
||
太极拳
|
杨炳诚
|
1
|
||
枪术
|
纪光宇
|
2
|
||
刀术
|
邵善康
|
3
|
||
传统(醉拳)
|
邵善康
|
1
|
||
女长拳
|
张海凤
|
2
|
||
传统(春秋刀)
|
张海凤
|
1
|
||
1964
|
19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
|
男南拳
|
冯如龙
|
2
|
太极拳
|
杨炳诚
|
1
|
||
刀术
|
纪光宇
|
3
|
||
女长拳
|
郭佩
|
2
|
||
1972
|
全国武术表演大会
|
男规定拳
|
徐永顺
|
2
|
自选棍
|
张福云
|
2
|
||
规定枪
|
俞吉元
|
1
|
||
自选枪
|
俞吉元
|
2
|
||
女自选拳
|
郭佩
|
2
|
||
规定枪
|
郭佩
|
1
|
||
规定剑
|
何伟琪
|
3
|
||
自选剑
|
何伟琪
|
2
|
||
女自选棍
|
郭佩
|
1
|
||
1974
|
全国武术比赛
|
少年组团体
|
上海队
|
2
|
男全能
|
曹伟民
|
3
|
||
规定拳
|
曹伟民
|
1
|
||
自选枪
|
冯坚江
|
2
|
||
女全能
|
王金香
|
2
|
||
自选刀法
|
王金香
|
1
|
||
1977
|
全国武术比赛
|
男南拳
|
曹伟民
|
3
|
1978
|
全国武术比赛
|
男南拳
|
曹伟民
|
3
|
女太极拳
|
施梅林
|
3
|
||
1980
|
全国武术表演赛
|
男南拳
|
曹伟民
|
3
|
1982
|
全国武术表演赛
|
男南拳
|
曹伟民
|
3
|
1984
|
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
|
推手56公斤级
|
金国鑫
|
1
|
70公斤级
|
禹青
|
1
|
||
81公斤级
|
钱仁表
|
2
|
||
1984
|
全国武术比赛
|
女太极拳
|
邵英珠
|
3
|
1985
|
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
|
推手56公斤级
|
杨惠祖
|
2
|
65公斤级
|
周敏德
|
1
|
||
70公斤
|
陈明良
|
3
|
||
1986
|
全国太极拳、剑赛
|
女48式太极拳
|
李荣梅
|
3
|
杨式太极拳
|
邵英珠
|
3
|
||
吴式太极拳
|
施梅林
|
1
|
||
太极剑
|
施梅林
董倍
|
1
2
|
||
1988
|
全国太极拳、剑比赛
|
男杨式太极拳
|
傅清泉
|
2
|
太极剑
|
傅清泉
|
3
|
||
女48式
|
李荣梅
|
1
|
||
杨式太极拳
|
李荣梅
|
1
|
||
太极剑
|
李荣梅
|
1
|
||
1989
|
全国太极拳、剑、推手赛
|
女杨式太极拳
|
邵英珠
|
2
|
太极剑
|
邵英珠
|
2
|
||
全国散打赛
|
75公斤级
|
刘建海
|
3
|
|
全国武术锦标赛
|
女太极拳
|
邵英珠
|
1
|
|
其他拳术一类
|
邵英珠
|
2
|
||
1990
|
全国武术个人锦标赛
|
女太极拳
|
邵英珠
|
3
|
其他拳术一类
|
邵英珠
|
3
|
||
1991
|
全国太极拳、剑、推手赛
|
杨式太极拳
|
邵英健
|
1
|
陈式太极拳
|
谢业雷
吴杰
|
1*
2*
|
||
散手
|
吴宝刚
|
2
|
||
全国武术锦标赛
|
其他拳术
|
邵英健
|
1
|
|
反把剑
|
蔡波
|
1*
|
||
长穗剑
|
王爱珍
|
2*
|
说明:*为上海体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