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赛艇 2002/2/6 10:45:02
赛艇是最早传入上海的西方体育项目之一。咸丰二年(1852年),黄浦江上就出现了外国商船船员参加的赛船会。《舢舨事务》(上海赛艇俱乐部史)曾记载了咸丰九年(1859年)至民国27年(1938年)之间在上海举行赛艇比赛的成绩与名单。在半个多世纪中,赛船活动曾是上海苏州河上一年一度的盛会。同治十一年(1872年)9月20日《申报》报导了比赛现场,“一点半,赛八人打桨之舟,共有两艘,激浪如飞,排桨连击……三点钟赛四人打桨之船,三点三刻赛一人打桨之船,胜者踊跃奔腾,西妇顾而乐之,趣多赏赉。”当时赛艇的船型为“二至三丈长,首尾锐而腰微阔”,比赛地点经常是在苏州河的石桥之西,由于苏州河交通日趋频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以后,划船总会曾在闵行东黄家码头和昆山青阳港设分部,建造了船库和比赛场地。
解放前,参加比赛者主要是划船总会的会员,以外国侨民为主,也有少数中国人参加。两江女子体育学校曾在民国24年于青阳港举行的划船比赛中取得过双人艇第一名。
195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英国人控制的划船总会,接收重叠板赛艇28条,桨60余支。当时利用这些器材,开始了早期的业余训练。
1956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在上海、武汉、广州建立划船俱乐部,上海选定龙华港口镇为建部地址。俱乐部于1958年初竣工,在当年5月4日举行的开幕式上,上海与杭州队进行了友谊赛。
1956年8月,划船俱乐部从各学校、机关选拔了20余名运动员进行培训,在集训队的基础上组成市队,参加当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新中国首届划船比赛--全国划船表演赛。这次比赛设男子、女子单人、双人、四人和八人艇8个项目。上海在比赛中获得男子全部4个项目冠军和女子2个项目冠军、2个项目亚军。
1957年2月,上海举办了第一期为期3个月的划船辅导员训练班,有20多个单位,40多名学员参加。这批学员回单位后组建了30余支业余划船队。
1957年8月,在划船俱乐部江面举办了第一届全市划船锦标赛,有256人参赛,经比赛,选拔组成市代表队,参加11月在武汉举行的七城市划船锦标赛。在七城市比赛中,上海队囊括了除女子四人艇外全部7个项目的冠军。
1958年3月,划船俱乐部举办了第二期业余辅导员训练班。同年8月举行全市第二届划船锦标赛,参赛队达60多个,参赛运动员600人。比赛后,重新组成市队,进行全脱产集训,参加当年9月的七城市锦标赛,获得5项冠军,3项亚军。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划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全国有19个省市和解放军队参加,上海队囊括了男子全部项目和女子单人艇金牌。在第一届全运会获单项金牌的上海运动员有程骏迪、陈士麟、吴怀益、廖崇先、周惠勤、董宏谋、谭忠杰、金尧圭、徐阿弟、王绍田、陈香亭、孙永兴、孙嘉祥、刘德萱(女)。
第一届全运会后,市集训队留下15名队员继续训练。1960~1962年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国家体委没有组织全国比赛,赛艇基层业余训练规模有所缩减。当时仍坚持训练的有港务局、耐火材料厂、上海师院等少数队。
1963年,再度组织全国比赛时只有4个省市参赛,上海男子队保持了3项冠军,女子由业余队参赛,获得2项亚军。次年,男子仅获1项冠军,1项亚军,女子仍保持上年水平。
1965年,基层赛艇活动逐渐活跃,市队又补充了一批新力量。由于第二届全运会未列赛艇项目,当年只进行了一届锦标赛,上海在比赛中获得4枚银牌,2枚铜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练停顿。1969年8月,划船俱乐部场地被占用,训练器材被移至黄浦江对岸的临时仓库中,人员大部分下放转业。祝益寿、韩志华、孙嘉祥、程骏迪、陈士麟、王炳耀、张仁记7人多次向国务院、国家体委和市革命委员会要求恢复划船事业。1973年5月,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同意恢复划船俱乐部。市体委随即成立了划船筹备组,并于当年10月15日在黄浦游泳池举办了男子赛艇训练班。11月15日又举办了男子第二期训练班和女子训练班。在训练班的基础上,组成了48人的集训队,男子平均年龄17岁,女子16岁。1974年3月集训队借住上海中学,半天读书,半天训练。水上训练则需步行数公里到原划船俱乐部码头进行,生活和训练条件十分艰苦。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时,赛艇重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新手组成的上海队,夺取了2项冠军、1项第二、2项第三。
1977年,全国划船锦标赛增设男子轻量级单人双桨和四人单桨无舵手艇两个新项目。上海也开始了轻量级训练。1978年,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男子3项、女子2项冠军、3项亚军。在次年的第四届全运会上,男选手颜军、徐国良、王长宝、张建林、李建新在双人双桨和四人单桨有舵手艇中夺冠;女子选手吴育伟、范安萍、郑益芳、陈昌风、朱崇娣、黄美霞、张黎明分别在单人双桨、四人单桨有舵手艇和双人双桨艇中夺冠。
1979年秋,经市政府教卫办批准,市体委在市青少年体校增设划船班(二线队伍),在划船俱乐部进行文化学习与技术训练,(该班于1984年撤销)。1980年起,市体委在崇明、川沙、南汇、嘉定、普陀、徐汇等7个区县业余体校设立了划船班,形成了区、县系统的划船运动员后备力量训练网络。
进入80年代,黄浦江交通日趋频繁,已无法进行正常的赛艇训练,加上第五届全运会将在上海举行,迫切需要建造现代化的水上运动场地。为此,国家决定在淀山湖畔建造上海水上运动场。在新场建成之前,市赛艇队一直借用郊县河网地带的临时场地进行训练,1978~1980年在嘉定县浏河,1981~1983年8月15日前于南汇县的大治河,条件虽然艰苦,运动水平仍上升较快,1981和1982年的全国锦标赛上海队保持了5项冠军。
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赛艇比赛在新建成的上海水上运动场举行,共设14个项目,上海队夺取了其中10项冠军,3项亚军,2项第三。获冠军的男选手有梁波、邓玉发、颜军、徐国良、李建新、唐红卫、顾家宏、张建林、周海昆、郑伟国、孙伟。女选手为陈昌风、史美萍、郑益芳、陈英、李毅、瞿慧、张晓洁、刘慧琴、黄美霞、朱崇娣、张黎明。
全运会以后,市队由划船俱乐部移驻水上运动场,生活、训练条件得到改善。但由于老队员相继离队,运动成绩有所下降。1986年在全国锦标赛中只保住了1项冠军,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上,仅获1项亚军。上海新闻界将上海赛艇在全运会的失利列为当年上海十大体育新闻之一。
1988年以后,调整了市队的教练及运动员队伍,同时进行了人才交流,从东北、内蒙等地招收了14名新队员。运动水平有所回升。1988~1989年,男子四人有舵手艇已两次在全国锦标赛中夺冠。1990年,男子单人双浆、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浆再次夺冠。但在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上仅获女轻量级双人双桨的银牌,女子四人单桨的铜牌。
1990年,市赛艇队有65名运动员编制,先后有23人获得运动健将称号,教练9人,先后有3人获高级教练称号。
解放后赛艇的国际交往,始于1959年11月罗马尼亚队访沪,与上海等地的选手在划船俱乐部江面上进行了友谊赛。
1966年,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时,上海孙嘉祥、王绍田与浙江、湖北的选手一起参加比赛,曾获2枚金牌。
1978年以后,国际间的交往显著增多。1978年吴育伟参加了世界锦标赛,1979、1984、1985、1986、1987年5年间有20人次出席了世界锦标赛或轻量级世界锦标赛。1985年郑益芳在女子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艇中得第六名。1980~1986年,每年都派选手参加国际大学生赛艇锦标赛,获得6次金牌。1982~1990年,有10人次分别在第九、十、十一届亚运会上获得6次金牌。1984年上海选手顾家宏、唐红卫、陈昌风、黄美霞、张黎明、史美萍和教练程骏迪出席了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获得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艇第八名和男子四人单桨无舵手艇第十名。解放后,上海赛艇队共出访36次,其中80年代占32次。
来访也以80年代居多,1985年美国印第安亚那大学的八人艇访沪,1987年第二届亚洲赛艇锦标赛在沪进行,有8支赛艇队来沪参赛,淀山湖杯赛艇邀请赛自1987年改为国际邀请赛后,香港、朝鲜、韩国、俄罗斯等队都曾来沪参赛。此外先后有美国、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专家来沪讲课。国际赛艇联合会主席凯勒,秘书长奥斯瓦尔德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到上海水上运动场参观访问。1990年后俄罗斯圣彼德堡教练曾来沪任教。
赛艇运动水平的提高,与器材的改进有密切关系,上海赛艇器材的发展,主要分以下两个阶段。
(1)50年代初期,开展活动依靠英侨划船总会遗留的重叠板赛艇,艇身笨重,双人艇超过40公斤,桨叶长而狭小。半封闭式的桨栓,滑轨只有55公分。这些艇已不能适应50年代比赛的要求。
1958年11月,全国划船教练训练班聘请波兰专家罗盖尔在沪讲学,介绍了世界赛艇发展的趋向。之后,赛艇运动的器材与技术得到迅速改进。至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时,艇壳都已改为三夹板制成的平滑板,封闭式的浆栓也逐步改为转动式浆栓,浆叶的长度减短,增加了弧形的宽度。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更趋协调、自然和连贯。
(2)70年代末,由于国外的技术与器材均已有很大发展,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赛艇器材有了很大变化。
1978年后,船体除原来的木质结构外,增加了玻璃钢结构。玻璃钢的船体以单人、双人艇为主,八人艇仍然是木质结构。1981年,上海船舶制造研究所提议采用蜂窝结构的复合材料替代玻璃钢结构,1986年试制成功。尽管国产赛艇的大量起用,质量已逐步接近国际水准,但由于我国原材料和工艺水平还有差距,质量不及国外进口船,所以大型比赛用的艇只,多数仍需向国外订购。直至第七届全运会,开始全部采用国产艇。
桨采用碳素纤维制作。1985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八人艇访沪,带来了碳素尼龙桨,此桨轻巧、坚固、弹性与钢性都优于木质桨。上海经数年试制,已能生产这类桨,至1990年,运动员已普遍使用国产碳素桨。
座垫与滑轨、脚踏架等小部件的调配技术,已普遍为运动员所掌握,并作了许多小的改革,调试方便,容易到位。
上海赛艇队在全运会中获前三名表
时间届次
|
项目
|
运动员
|
名次
|
1959年
第一届全运会
领队 张裕顺
教练 沙济平
|
男单人双桨
|
程骏迪
|
1
|
男双人单桨有舵手
|
陈士麟 吴怀益(廖崇先)
|
1
|
|
男四人单桨有舵手
|
周惠勤 董宏谋 谭忠杰
金尧圭 (廖崇先)
|
1
|
|
男八人单桨有舵手
|
周惠勤 金尧圭 徐阿弟
谭忠杰 陈香亭 孙永兴
董宏谋 王绍田 (孙嘉祥)
|
1
|
|
女单人双桨
|
刘德萱
|
1
|
|
瞿晓吐
|
2
|
||
女八人单桨有舵手
|
贾瑞菊 刘雅菊 高富英
顾美君 袁文娟 钱月华
瞿晓吐 张月红 (郑梅平)
|
2
|
|
1975年
第三届全运会
领队 孙汉源
祝益寿
教练 程骏迪
王炳耀
孙嘉祥(兼)
|
八人单桨有舵手
|
苑金华 施佳华 王长安
吴阿强 张明泉 徐国良
刘根荣 蒋卫伟 (孙嘉祥)
|
2
|
女单人双桨
|
吴育伟
|
1
|
|
范安萍
|
3
|
||
女双人单桨有舵手
|
吴育伟 范安萍 (凌建萍)
|
1
|
|
女八人单桨有舵手
|
徐汝琳 张琪 许世佳
黄美霞 何玉芳 钟雪燕
周琪 陈红娣 (凌建萍)
|
3
|
|
1979年
第四届运动会
领队 杨如发
张裕顺
教练 吴怀益 程骏迪
许世佳(兼)
陈士麟
|
男双人双桨
|
颜军 徐国良
|
1
|
男四人单桨有舵手
|
颜军 徐国良 王长宝
张建林 (李建新)
|
1
|
|
男轻量级双人双桨
|
朱军 吴伟平
|
3
|
|
男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
|
王长宝 刘勇 邓玉发
张建林
|
2
|
|
女单人双桨
|
吴育伟
|
1
|
|
女双人双桨
|
吴育伟 范安萍
|
1
|
|
女四人单桨有舵手
|
郑益芳 陈昌风 朱崇娣
黄美霞 (张黎明)
|
1
|
|
1983年
第五届全运会
领队 顾承锷
孙汉源
教练 程骏迪 陈士麟
郑益芳(兼)
范安萍(兼)
|
男子单人双桨
|
梁波
|
2
|
男双人双桨
|
染波 邓玉发
|
1
|
|
男双人单桨有舵手
|
颜军 徐国良 (李建新)
|
1
|
|
男双人单桨无舵手
|
唐红卫 顾家宏
|
1
|
|
男四人双桨无舵手
|
梁波 郁俊 金强
邓玉发
|
3
|
|
男四人单桨有舵手
|
张建林 周海昆 郑伟国
颜军 (孙伟)
|
1
|
|
男四人单桨无舵手
|
唐红卫 周海昆 顾家宏
郑伟国
|
1
|
|
男八人单桨有舵手
|
颜军 徐国良 唐红卫
顾家宏 周海昆 郑伟国
秦松 卜桂华 (李建新)
|
2
|
|
女子单人双桨
|
陈昌风
|
1
|
|
女子双人双桨
|
陈昌风 史美萍
|
1
|
|
女八人单桨有舵手
|
郑益芳 陈英 李毅
瞿慧 张晓洁 刘惠琴
黄美霞 朱崇娣 (张黎明)
|
1
|
|
女四人单桨有舵手
|
瞿慧 李慧 张丹红
刘慧琴 (黄爱华)
|
3
|
|
女双人单桨无舵手
|
黄美霞 朱崇娣
|
1
|
|
女四人双桨无舵手
|
范安萍 陈昌风 史美萍
沈辉珍
|
2
|
|
女四人单桨有舵手
|
郑益芳 黄美霞 陈英
朱崇娣 (张黎明)
|
1
|
|
1987年
第六届全运会
领队 顾承锷
教练 陈士麟 范安萍
孙伟 吴卫平
顾伟
|
男四人单桨有舵手
|
唐红卫 颜军 顾家宏
周海昆 (李建新)
|
2
|
女四人单桨有舵手
|
朱崇娣 唐婉全 李毅
沈雅萍 (张黎明)
|
3
|
|
1993年
第七届全运会
领队 朱南俊
教练 徐新元 吴卫平
李建新 匡佐圣
龚培多 秦松
|
女轻双人双桨
|
李斐 丁亚红
|
2
|
女轻四人单桨无舵手
|
李斐 丁亚红
张岚 钱玉凤
|
3
|
上海赛艇队在全国单项比赛中获冠军表
比赛名称
|
项目
|
运动员
|
1956年
全国划船表演赛
|
男单人双桨
|
程骏迪
|
男双人单桨有舵手
|
程骏迪 王炳耀 (曹德钧)
|
|
男四人单桨有舵手
|
沙济平 金锡荣 王炳耀 杜志高
(王文奎)
|
|
男八人单桨有舵手
|
杜志高 沙济平 金锡荣 王炳耀
赵庆堂 李成业 余建明 吕茂通
(王文奎)
|
|
女双人单桨有舵手
|
李文惠 陈云霞 (王文奎)
|
|
女八人单桨有舵手
|
李文惠 陈云霞 刘德滋 苏肇允
唐顺华 瞿晓吐 刘德萱 沈瑞熙
(王文奎)
|
|
1957年
七城市划船锦标赛
|
男单人双桨
|
程骏迪
|
男双人单桨有舵手
|
宋其元 吴怀益 (范鸿宾)
|
|
男四人单桨有舵手
|
王炳耀 沙济平 金锡荣 王炳奎
(李玉祥)
|
|
男八人单桨有舵手
|
金尧圭 杜志高 王炳奎 陈香亭
赵庆堂 薛林楚 陈士麟 吕茂通
(王文奎)
|
|
女单人双桨有舵手
|
刘德萱
|
|
女双人单桨有舵手
|
李文惠 陈云霞 (商英锷)
|
|
女八人单桨有舵手
|
商英骥 卢莉明 陈竹君 奚志芳
杜建华 王长华 张本坤 郭晖扬
|
|
1958年
七城市划船锦标赛
|
男子单人双桨
|
程骏迪
|
男子双人单桨有舵手
|
吴怀益 陈士麟 (孙嘉祥)
|
|
男四人单桨有舵手
|
薛林楚 郁惠乐 白植庆 王炳奎
|
|
女单人双桨
|
瞿晓吐
|
|
女四人单桨有舵手
|
华玉芳 俞小文 张福宝 袁文娟
|
|
1963年
四单位划船锦标赛
|
男单人双桨
|
赵骥良
|
男双人单桨有舵手
|
徐阿弟 王绍田 (孙嘉祥)
|
|
男八人单桨有舵手
|
金尧圭 谭忠杰 赵骥良 陈士麟
龚士春 张来发 徐阿弟 许永才
(孙嘉祥)
|
|
1964年
五省市划船赛
|
男八人单桨有舵手
|
金尧圭 徐阿弟 龚士春 王金生
张来发 黄福慧 周才明 袁宋财
(孙嘉祥)
|
1978年
全国划船锦标赛
|
男双人单桨有舵手
|
颜军 徐国良 (李建新)
|
男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
|
王长宝 吴阿强 刘勇 张建林
|
|
女单人双桨
|
吴育伟
|
|
女八人单桨有舵手
|
钟雪燕 许思佳 郑益芳 黄美霞
陈红娣 林国芳 周琪 陈英
(张黎明)
|
|
女子双人双桨
|
吴育伟 范安萍
|
|
1980年
全国赛艇锦标赛
|
男子单人双桨
|
梁波
|
1981年
全国赛艇锦标赛
|
男子单人双桨
|
梁波
|
男双人单桨无舵手
|
唐红卫 顾家宏
|
|
女子双人双桨
|
范安萍 陈昌风
|
|
女子双人单桨无舵手
|
朱崇娣 黄美霞
|
|
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
|
郑益芳 朱崇娣 黄美霞 陈英
(张黎明)
|
|
1982年
全国赛艇锦标赛
|
男子单人双桨
|
梁波
|
男子双人双桨
|
梁波 邓玉发
|
|
男子四人单桨有舵手
|
唐红卫 顾家宏 周海昆 张建林
(孙伟)
|
|
女子双人双桨
|
陈昌风 史美萍
|
|
女子双人单桨无舵手
|
黄美霞 朱崇娣
|
|
1985年
全国赛艇锦标赛
|
男双人双桨
|
郁军 陈坚
|
男子四人单桨有舵手
|
唐红卫 顾家宏 颜军 周海昆
(李建新)
|
|
女子单人双桨
|
陈昌风
|
|
1986年
全国赛艇锦赛
|
男子四人双桨
|
梁波 郁军 陈坚 朱文煜
|
1988年
全国赛艇锦赛
|
男子四人单桨有舵手
|
陈坚 龚红蕾 李仁山 朱中华
(李新建)
|
1989年
全国赛艇锦标赛
|
男子四人单桨无舵手
|
陈坚(混合艇)
|
1990年
全国赛艇锦标赛
|
男子单人双桨
|
赵晓涛
|
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
|
李斐 丁亚红
|
|
1991年
全国赛艇冠军赛
|
男万米单人双桨
|
赵晓涛
|
男二千米单人双桨
|
赵晓涛
|
|
1991年
全国赛艇锦标赛
|
女轻四人单桨无舵手
|
丁亚红 李斐 张岗 钱玉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