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跳水 2002/2/6 10:40:59
民国4年(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在游泳项目中设有入水比远的单项。至民国16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跳水被列为表演项目。据当时《远东特刊》称:“有五位选手作六种跳跃,姿势美观,花样新奇,由游泳终点裁判长许民辉及西人布郎、菲队教练欧列华三人担任评判,中国李泰获第一名”。民国19年民国第四届全运会时,在男子游泳项目中也列有入水比远的单项,由游泳选手参加,上海未获名次。民国22年第五届全运会,入水仍为游泳之单项,上海朱志成获第三名。民国24年第六届全运会时,入水已从游泳中分出,作为单独的表演项目,上海派许泉瑞、梁国权参加,许获第六名。民国37年第七届全运会,入水仍为表演项目,上海派汪安祥、梁慰标参加,未获名次。当时跳水者多数为游泳池救生员,技术动作十分简单。
解放初,跳水者乃以救生员为主。1952年,全国第一次举行跳水比赛,上海选手代表华东区参加,获男子跳板的第一、第三。直到1957年,每次举行全国比赛,上海都临时组队参加,并多次获得跳板的前三名。
1958年5月,上海组建市跳水集训队,开始为半脱产集训,至10月份转为全集训。训练地点在体育俱乐部和江湾体育场游泳池。第一届全运会时,选出8名队员参赛。男子获团体第四,女子团体第三。当时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难度都不高,多数人员只能完成翻腾一周半,转体半周的动作。
第一届全运会后,从原集训队中留下于淑钏、黄蓉蓉、顾佩玲、郑德清为市队正式队员,宣增镛任教练。训练地点先在市体育俱乐部,后转南京西路651号体院运动系。市队在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时,队员增为15人。
50年代,跳水设有跳板和跳台两个单项,由于市体委系统游泳池均无跳台设备,市队跳台训练需借海军游泳池,或远去广州、湛江训练。由于场地的制约,上海队的跳台成绩一直较差。1964年8月,上海跳水池竣工,设有5米、7.5米、10米跳台各一,并有3米和1米跳板。训练条件明显改善。此后,上海队的跳台和跳板成绩都跃入全国前三名行列。在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时,王人智获跳台冠军,于淑钏获跳板亚军,王人智完成了向前翻腾三周半的高难动作,突破了原来只能翻腾二周半的难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跳水队停止训练。1967年,部分队员自发在一少体等业余体校进行辅导,物色了王志康、徐云海等少年选手。不久老队员都分配工作,辅导工作停止。这批少年选手,后来成为市队的骨干。
1971年,市队恢复训练,男子在1971、1972年保持全国前二名的水平。1973年,徐云海在技术动作上出现了新的突破,把原来的向后翻腾两周半抱膝发展为向后翻腾两周半曲体。这一新难动作为以后曲体翻腾转体向新的难度发展提供了先例。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时,上海派三男二女出赛,仅获两个第五和第六。第三届全运会后,新手尤建莉、史美琴的技术动作日趋成熟,尤建莉接连在1976、1977、1978年连夺跳板和跳台冠军。1980年在孟加拉国达卡举行的亚洲第一届跳水锦标赛中,尤建莉连夺跳板和跳台的亚军。史美琴在1977、1978年为少年组冠军,至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跃居女子跳板冠军。1980年在英国的马蒂尼国际邀请赛中夺得冠军,1981年在墨西哥城的第二届世界杯跳水赛中,以501分夺魁。
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的前夕,上海游泳馆落成,内设水深4~5.5米的跳水池,建有8个不同高度的跳台,3块3米跳板、2块1米和2块半米板。市队于五届全运会后移驻于此。
80年代,我国跳水运动进入世界四强,由于上海队尖子不多,水平不高,运动成绩进展不及兄弟省市队。五届全运会仅获一项第五。六届全运会未获任何名次。
六届全运会后,男选手王毅杰、王天凌技术已成熟。1988年以后,进入跳板的前3名。1991年在第七届世界杯跳水赛中王毅杰获1米跳板的冠军。
上海市队自70年代至1990年,入选国家队的有史惠国、俞金魁、史美琴、尤建莉、王立义、赵迎、王毅杰、王天凌等。
全队先后培养了19名运动健将,有国际级裁判2人。先后担任跳水队领队的有许玉山、顾行、戚吉庆、金永昌、张湖清、陈秋萍和于淑钏。
跳水业余训练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市体育俱乐部、跳水池、徐汇区温水游泳池3个训练点。1980年,市体育俱乐部跳水班并入跳水池,由跳水池与徐汇区温水游泳池同时开展三线跳水业余训练。市游泳馆建成以后,曾开展跳水业余训练,1985年以后,游泳馆的跳水业余训练并入市体育馆少体校。1991年,市跳水池成立上海第一跳水学校,市游泳馆成立第二跳水学校。两校各设二线编制10人。第一跳水学校设三线编制35人,第二跳水学校设三线编制15人。跳水学校成立后,由于2个跳水学校均位于徐汇区,招生重复,故徐汇区温水游泳池的跳水训练点自行停止。
跳水的国际交流始于1963年印尼跳水队访沪,80年代国际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先后有加拿大、联邦德国、苏联和香港等队来沪访问。大型的国际跳水比赛有1984年在上海游泳馆举办的国际跳水邀请赛,有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日本、美国等队来沪参加比赛。198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跳水赛,有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古巴、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德国、民主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苏联等队来沪参加比赛。
出访以随国家队外出比赛为主。赵迎、史美琴、尤建莉、王毅杰、王天凌、赵毅等曾分别访问了缅甸、美国、墨西哥、孟加拉国、联邦德国、英国、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1989年还曾两次派教练去日本讲课。
上海跳水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前三名表
年代
|
比赛名称
|
项目
|
姓名
|
名次
|
1952
|
全国游泳大会
|
男跳板
|
吴玉昆(华东)
|
1
|
蒋浩泉(华东)
|
3
|
|||
1956
|
七城市游泳对抗赛
|
男跳板
|
郑文甫
|
3
|
1957
|
全国游泳、跳水锦标赛
|
男成人乙跳板
|
郑文甫
|
1
|
张钱林
|
2
|
|||
蒋浩泉
|
3
|
|||
1959
|
第一届全运会
|
女子团体
|
|
3
|
1960
|
全国游泳跳水赛
|
女子团体
|
|
3
|
女跳板
|
于淑钏
|
2
|
||
1963
|
全国跳水锦标赛
|
女跳板
|
于淑钏
|
1
|
1964
|
全国游泳、跳水赛
|
男跳台
|
叶苗俭
|
1
|
女跳板
|
于淑钏
|
2
|
||
女跳台
|
于淑钏
|
3
|
||
1965
|
第二届全运会
|
女跳板
|
于淑钏
|
2
|
男跳台
|
王人智
|
1
|
||
1971
|
全国游泳跳水赛
|
男跳板
|
叶锋
|
2
|
男跳台
|
叶锋
|
1
|
||
史惠国
|
3
|
|||
1972
|
全国跳水水球赛
|
女子团体
|
|
1
|
女跳板
|
周承瑜
|
3
|
||
女跳台
|
袁连英
|
3
|
||
1973
|
全国跳水、水球赛
|
男子团体
|
|
1
|
女子团体
|
|
2
|
||
男跳板
|
徐云海
|
3
|
||
男跳台
|
王志康
|
1
|
||
女跳板
|
周承瑜
|
2
|
||
1974
|
全国春季跳水赛
|
男跳台
|
史惠国
|
3
|
女跳板
|
李晓凤
|
3
|
||
全国跳水、水球赛
|
男跳台
|
王志康
|
3
|
|
女跳台
|
李晓凤
|
3
|
||
1976
|
全国跳水调赛
|
女全能
|
尤建莉
|
1
|
1977
|
全国跳水赛
|
女全能
|
尤建莉
|
1
|
女跳板
|
尤建莉
|
1
|
||
女跳台
|
尤建莉
|
1
|
||
1978
|
全国春季跳水赛
|
女跳板
|
尤建莉
|
2
|
女跳台
|
尤建莉
|
1
|
||
女全能
|
尤建莉
|
1
|
||
全国跳水赛
|
女跳板
|
尤建莉
|
2
|
|
女跳台
|
尤建莉
|
2
|
||
女全能
|
尤建莉
|
1
|
||
1979
|
第四届全运会
|
女跳板
|
史美琴
|
1
|
尤建莉
|
3
|
|||
全国春季跳水赛
|
女跳板
|
史美琴
|
1
|
|
尤建莉
|
2
|
|||
女全能
|
尤建莉
|
3
|
||
全国一级、健将级赛
|
女跳板
|
史美琴
|
1
|
|
1980
|
全国跳水冠军赛
|
女跳板
|
尤建莉
|
2
|
女跳台
|
尤建莉
|
2
|
||
1988
|
全国跳水冠军赛
|
男1米跳板
|
王毅杰
|
2
|
全国跳水锦标赛
|
男1米跳板
|
王毅杰
|
1
|
|
男3米跳板
|
王毅杰
|
3
|
||
男子团体
|
|
3
|
||
1989
|
全国跳水冠军赛
|
男甲1米跳板
|
王毅杰
|
2
|
男甲3米跳板
|
王毅杰
|
2
|
||
全国跳水锦标赛
|
男1米跳板
|
王毅杰
|
3
|
|
男3米跳板
|
王毅杰
|
2
|
||
1990
|
全国跳水锦标赛
|
男3米跳板
|
王天凌
|
3
|
1992
|
全国跳水冠军赛
|
男子团体
|
上海队
|
2
|
男1米跳板
|
王天凌
|
3
|
||
男3米跳板
|
王天凌
|
3
|
||
女3米跳板
|
俞丽峰
|
2
|
||
1992
|
全国跳水锦标赛
|
男女混合团体
|
|
3
|
男子团体
|
|
2
|
||
男1米跳板
|
王毅杰
|
1
|
||
王天凌
|
2
|
|||
男3米跳板
|
王天凌
|
3
|
||
1993
|
全国跳水冠军赛
|
男子团体
|
|
2
|
男全能
|
|
2
|
||
男1米跳板
|
王毅杰
|
3
|
||
男3米跳板
|
王天凌
|
3
|
||
第七届全运会
|
混合团体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