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羽毛球 2002/2/6 10:30:52
上海租界在本世纪20年代,已出现羽毛球运动,并定期组织比赛。其中的莱盾国际羽毛球赛是由租界侨民以国家名义参加的,所以称万国羽毛球赛。
民国25年(1936年),圣约翰大学有8名南洋归国侨生,组成了飞梭羽毛球队,在校内进行单打让分比赛。校方在篮球场上设置了3片羽毛球场供他们训练。该队当年参加了租界的羽毛球乙组联赛,获冠军。飞梭队的梁鸿德和江望松还被选入中华队,参加上海万国羽球赛,两人都进入第二轮才被淘汰。民国28年9月,第二批飞梭队员参加了上海租界羽毛球甲组联赛,战胜法商甲队和乙队、联合教堂队、英人总会队和俄侨队夺得冠军。队员洪德全、候树基还获得双打冠军。次年,该队蝉联甲组联赛冠军和双打冠军。到民国31年,圣约翰大学羽毛球活动已较普及,经常有外校学生参加比赛。民国37年1月,民国七届全运会将羽毛球列为表演项目。上海派出洪德全、李国藩、章芝英等参加了表演赛。
上海羽毛球协会成立于民国34年9月。
民国35年,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体育干事训练班,开设了羽毛球课。青年会还设有红、黄、兰、白、黑5支羽毛球队,但水平都不高。同年,市羽毛球协会举办了第一届市长杯羽毛球赛,马来西亚归侨徐国华获男子单打冠军。次年又办了第二届市长杯赛,李国藩得冠军。
民国37年第七届全运会时,马来西亚的前世界冠军黄炳顺、黄德福、王保林、杨德才来上海比赛,上海派冠军洪德全、李国藩等应战,均不敌对手。
解放以后,设在上海的基督教青年全国协会,开办了羽毛球训练班,每期2个月,每周训练2~3次。参加者有学生、店员、银行职员等。1949年10月,青年会训练班的负责人司徒桐与学员王中成翻译了第一部全国统一使用的羽毛球竞赛规则,并在八仙桥青年会健身房组织单、双打的表演赛和羽毛球公开赛。到1955年青年会举办第三届公开赛时,男女已有11个队,155人参加。
1953年,我国举办了以行政区为单位参加的篮、排、网、羽4项球类大会。上海有李国藩、王妙松等9人代表华东区参赛。结果,男子单打前二名和双打亚军均为上海选手获得,但与国际的强队相比,水平相差很大,当年印尼队来访,客队以15:0胜主队。
1954年以后,有一批印尼华侨回国定居,其中有一批羽毛球著名选手。由于他们带来了先进打法,我国的羽毛球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1957年11月,印尼归侨黄世明、施宁安受国家体委委派到上海组建羽毛球队。上海市体委在竞技指导科设置了由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联合组成的小球班。以后,羽毛球队又补充了一批华侨学生。由于他们采用了南洋新技术,改变了上海的传统打法,使上海的羽毛球技术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在1958年的全国比赛中,黄世明、施宁安分获男单第二、第三及双打亚军。当时上海水平仅次于拥有更多归侨强手的福建队。
1957年,风雨操场开办第一期少年羽毛球训练班。以后,风雨操场成了羽毛球队后备力量的主要训练基地。随着羽毛球运动日益普及,1957年成立了上海市网(羽毛)球协会筹备会,同年国家体委还在上海举办了全国性的羽毛球比赛。
1958年秋,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从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体院和风雨操场训练班中挑选队员组成市羽毛球集训队。最后派2男、2女参加第一届全运会,在比赛中获得男子双打亚军及混双第三,总分得第三名。全运会后,在集训队的基础上组成了市专业队。
1958、1959年,大学、工厂、企业、机关的羽毛球活动得到广泛开展。1959年底,全市共有19支区、县级代表队,83支工厂企业代表队,284支学校代表队。黄浦、南市、普陀、徐汇等区均设立了训练点。但此后不久,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比赛机会减少,基层活动收缩,至1963年,只剩下一支区级运动队和4支学校队。市队虽然仍保持训练,但技术水平没有很大进展。1963年印尼队访华,福建、广东等队均战胜印尼队,唯上海队全军覆没。
[1979年刘霞在第四届全运会上获女单冠军]
1964年,全国羽毛球训练工作会议指明了我国羽毛球应发展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和“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训练指导思想。上海队贯彻了以上训练方针。当年又吸收了日本女排大松博文的大运动量训练方法,市队实力开始回升。由于上海在全国并无夺分把握,故第二届全运会时,只派了男选手蒋永谊,女选手吴淑云两人参赛。均未进入前六名。
第二届全运会后,上海队训练、技术水平继续回升。1966年,世界亚军丹麦队访沪,上海队以3:2胜。同年,在全国少年比赛中,戴金良获男子单打冠军。但正在技术水平向上发展的时候,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多数教练与老队员被下放劳动,市羽毛球队遭到严重的破坏。
1971年,市队重建。为适应“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需要,上海女队在选材时,注意了身材和高度,新队员比原市队平均身高增加10公分。在训练中注意了基本功练习,新手技术水平提高很快,林墅更、郑惠明、刘霞、张爱玲等人被先后选入国家队。
1976年,上海女队首次夺得全国团体冠军,并在70年代末,部份队员进入世界羽坛先进行列。1978年,张爱玲在第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中,获得女单及女双冠军。1981年,在第一届世界运动会上,张爱玲再次获女单冠军,与刘霞合作获女双冠军。1984年,在第四届世界女子团体赛中,张爱玲成为中国首次夺取尤伯杯的主力。
[史方静、王朋仁的混合双打]
80年代,上海羽毛球队的男女双打和混合双打,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三名。在80年代初期,上海又涌现了一批优秀选手,其中以史方静与王朋仁搭挡的混合双打成绩最好。1987和1988年,他们在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全英公开赛和世界杯羽毛球赛中,都夺得冠军。
数十年来,上海队先后有39名运动员获运动健将称号,王朋仁、史方静还获得国际级健将称号。
国际交往也是80年代最多。每年有数起外国队来访。上海队在与来访的世界强队丹麦、联邦德国、瑞典、英国、日本等队的比赛中,女队大多数取得胜利。1989年在上海体育馆举办了“555”亚洲羽毛球锦标赛,马来西亚、日本、印尼等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派了男队参加比赛。
上海羽毛球运动员在全运会中获前三名表
时间
|
届次
|
项目
|
姓名
|
名次
|
1959
|
第一届全运会
|
男子双打
|
施宁安 黄世明
|
2
|
混合双打
|
施宁安 朱秋琴
|
3
|
||
1975
|
第三届全运会
|
混和双打
|
戴金良 郑惠明
|
3
|
1979
|
第四届全运会
|
女子团体
|
|
1
|
女子单打
|
刘霞
|
1
|
||
女子单打
|
张爱玲
|
3
|
||
女子双打
|
刘霞 张爱玲
|
3
|
||
1983
|
第五届全运会
|
混合双打
|
史方静 金晨
|
3
|
女子单打
|
张爱玲
|
2
|
||
1987
|
第六届全运会
|
混合双打
|
王朋仁 史方静
|
2
|
历届全运会上海羽毛球队领队教练如下:
领队:一届冯灏,三届张远金,五届孙静仙,六届陈绮。
教练:三届、五届蒋永谊、戴金良,四届蒋永谊、陈新华,六届蒋永谊、马仲华。
上海羽毛球运动员在全国比赛获前三名表
年代
|
比赛名称
|
项目
|
姓名
|
名次
|
1953
|
全国四项球类运动大会
|
男子单打
|
李国藩(华东)
|
1
|
男子单打
|
王妙松(华东)
|
2
|
||
男子双打
|
李国藩 王妙松
|
2
|
||
1956
|
11城市羽毛球锦标赛
|
女子单打
|
郑志英
|
2
|
女子双打
|
白志丹 郑志英
|
1
|
||
1957
|
13城市网、羽球锦标赛
|
女子双打
|
白志丹 郑志英
|
2
|
1958
|
15城市网、羽球锦杯赛
|
男子单打
|
黄世明
|
2
|
男子单打
|
施宁安
|
3
|
||
男子双打
|
黄世明 施宁安
|
2
|
||
混合双打
|
施宁安 翁怀慈
|
3
|
||
1963
|
6单位锦标赛
|
男子团体
|
|
3
|
女子团体
|
|
3
|
||
1964
|
7单位锦标赛
|
女子团体
|
|
3
|
1966
|
全国青少年锦标赛
|
男子单打(甲)
|
戴金良
|
1
|
男子双打
|
戴金良 林墅更
|
3
|
||
1974
|
全国羽毛球单项比赛
|
女子单打
|
郑惠明
|
1
|
女子单打
|
刘霞
|
2
|
||
1976
|
全国羽毛球赛
|
女子团体
|
|
1
|
1977
|
全国羽毛球赛
|
女子团体
|
|
1
|
女子单打
|
张爱玲
|
3
|
||
1978
|
全国羽毛球比赛
|
女子单打
|
刘霞
|
1
|
1980
|
全国羽毛球等级赛
|
女子团体(甲)
|
|
3
|
全国羽毛球单项赛
|
女子单打
|
张爱玲
|
1
|
|
全国优秀运动员赛
|
女子双打
|
张爱玲 刘霞
|
1
|
|
胡山乔 程演
|
2
|
|||
1981
|
全国羽毛球等级赛
|
女子团体(甲)
|
|
1
|
1982
|
全国羽毛球单项赛
|
女子单打
|
张爱玲
|
1
|
男子双打
|
陆享文 郑智俊
|
3
|
||
混合双打
|
郑智俊 胡山乔
|
3
|
||
1982
|
全国青年运动员比赛
|
男子单打
|
王朋仁
|
3
|
男子双打
|
王朋仁 刘惠生
|
1
|
||
女子双打
|
史方静 顾若岚
|
1
|
||
1985
|
全国羽毛球单项赛
|
男子双打
|
郑智俊 苏雄
|
2
|
女子双打
|
史方静 蒋晓依
|
3
|
||
全国双打、混双比赛
|
混合双打
|
史方静 王朋仁
|
3
|
|
全国羽球等级赛
|
男子团体
|
|
2
|
|
1986
|
全国羽毛球单项赛
|
混合双打
|
苏雄 高美风
|
3
|
1988
|
全国羽毛球单项赛
|
女子双打
|
罗文 高美风
|
3
|
全国羽毛球单项赛
|
混合双打
|
苏雄 高美风
|
3
|
|
1989
|
全国单项赛
|
女子双打
|
陈颖 盛闻青
|
2
|
混合双打
|
王朋仁 张婉玲(广州)
|
3
|
||
1992
|
全国锦标赛
|
男子单打
|
葛成
|
3
|
男子双打
|
郭劲松 邱峥嵘
|
3
|
||
女子双打
|
陈颖 盛闻青
|
1
|
||
混合团体
|
上海队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