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排球 2002/2/6 10:24:45
一、沿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聘美国人爱克斯纳(M.J.Exner)任体育部主任,开设体育训练班,传授排球知识。宣统三年(1911年),青年会派柯乐克(I.H.Crocker)来华协助爱克斯纳工作。当年,在青年会运动场的开幕式上,他们组织了两场排球表演,这是上海排球赛的开端。民国4年(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有排球项目,中华队取得冠军,这次比赛对上海排球的开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民国初期,排球主要局限在青年会的范围内活动,发展很缓慢,以致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一直没有把排球列为竞赛项目。
民国15年6月,华东公开运动会把女子“队球”(即排球)列为表演项目,有民立、裨文两个女子学校队参加。同年,江南大学体育协会把队球列为竞赛项目,但属于“非主要运动”,它的第一届比赛有复旦、南洋、持志、暨南、光华大学和中国公学参加,复旦得冠军。这项比赛每年组织一次,直到民国26年,复旦包揽了各届冠军,复旦队因此也成了上海参加旧中国第四、五、六届全运会市排球代表队的主力。
民国17年西侨青年会体育馆建成,开始举办西青排球公开赛,直到民国30年,日军占领租界为止,每年一届,中国队可和外国侨民队一起参赛,每次参赛队伍有40个左右。西青排球赛执行的是六人制竞赛规则,不同于中国执行的九人制。西青公开赛开始后,上海排坛实行着六人制和九人制同时并进的双轨比赛制度。民国31年以后,西青公开赛虽然停止,但六人制排球规则已广为流传。
民国28年,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开始组织中青排球公开赛,因日军占领上海,其它比赛均已停顿,中青赛成为40年代上海主要的排球赛。但因上海球队大批解散,每次参赛队仅十多个。抗战胜利后,学校的排球得到局部恢复,中青和西青排球赛仍继续进行。
解放后,排球首先在基层群众中得到迅速发展,据1954年统计,全市基层排球队1883个,全年比赛511场,至1955年,排球队发展到2629个,全年比赛574场。1958年以后,市区业余体校相继建立,各体校都把排球作为活动项目,据1959年统计,全市有排球队3623个,有65个区、县队。
解放后,排球基层竞赛活动很活跃。市级比赛,由市排球协会每年组织数次,有时还承办全国性排球赛,至80年代,随着体育设施的改善,上海已连续举办过2届亚洲排球锦标赛和1次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和1次世界明星赛。
[30年代上海女子排球队在比赛]
1951年5月,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组织市代表队参加华东区排球比赛,取得冠军。随即代表华东区参加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篮球、排球比赛,通过比赛,有4名队员被选入国家队,以后直到1955年,上海队每年均代表华东区参加全国赛。
1952年9月,上海成立体育训练班,内设排球班。至1954年10月,上海体育训练班与华东体育训练班合并,改称华东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排球班学员扩充为28名。这一训练机构以后又数次易名,至1984年改为上海市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至1988年,技术学院分设系,排球班属三系管理。
市代表队的水平在1958年之前一直处于全国中游状态。1958年竞技指导科将排球班的男排学员组成红队,把基层训练中涌现出来的尖子(主要是大学生联队的成员)组成蓝队,两队展开竞争。直至1958年10月,为了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男排红蓝队联合组成市队,结果在第一届全运会上男排获得冠军,女排获得亚军。
1958年前后,男队吸收的一批选手,文化水平较高,理解力强,这对上海排球队能在技术、战术上不断创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市领导关心下,由领导、教练、运动员共同研究形成了一套新的快攻战术,促使运动水平得到迅速提高,1960年男女队在全国甲级联赛及全国锦标赛中,双获冠军,形成了上海排球的鼎盛时期。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市队排球训练被迫停顿。直到1972年才恢复。
70年代,出现了一批优秀青年选手,有6人被选入国家队,其中余有为、董传强、沈富麟、张为堤等不仅是国家队的主力,以后还成为国家队教练。
进入80年代,上海涌现出更多年青选手,有10名选手进入国家队,女选手周鹿敏、李国君、李月明、许新先后成为世界冠亚军队员和亚运会冠军队的队员。
[周鹿敏(右)和周晓兰(左)在比赛中]
建国以来,上海向国家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有50余人,正式参加国家队者有39名,教练员9名(见表)。
上海入选国家排球队的运动员与教练员
年代
|
运动员
|
教练员
|
50
|
钱家祥 饶余榕 徐英宏
胡棣华 简子林 冯正海
周全娣(女) 汪竞雄(女) 陈梅贞(女)
|
钱家祥 饶余榕
|
60
|
李宗镛 祝嘉铭 张祖恩
曹其纬(女) 殷秀华(女) 方元贞(女)
倪丰国 杨小芳 王兰庆(女)
|
|
70
|
余有为 张为堤 董传强
沈富麟 谈一平 吴国英(女)
吴雪君(女)
|
李宗镛
|
80
|
刘海鹏 沈克勤 杨青
鞠根寅 翁亦青 缪志红
周鹿敏(女) 李月明(女) 李国君(女)
许新(女)
|
祝嘉铭 张为堤
余有为 董传强
|
90
|
蔡斌 刘武 金珂
王怡(女)
|
沈富麟 鞠根寅
|
上海排球国际交往开始于民国18年(1929年),解放后自1955~1966年11月,共有23个排球代表团访沪。70年代开始,由上海直接组队出访,至80年代,上海队已14次出访6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1979年以后,上海与一些国际友好城市建立了交流关系,上海每年都要组队出访友好城市,或接待友好城市的来访,其中与大阪的交往最密切。此外,自70年代开始至1993年,上海已先后派出11名教练员出国任教。
截止1993年,上海排球高级教练共19人。建国后参加历届全运会的市队领队有刘青山、沈树芝、许鑫同、蔡群、李宗玉、郑扬亮、虞强鸣、赵霄阳、苗国超、杨小芳、潘德安、钱家乃,教练有许春荣、胡棣华、陈贤如、梁中南、祝嘉铭、李宗镛、张为堤、殷秀华、华蒙蔚、江申生、杨小芳、张立鸣、陈惠民、辛鸣。
二、技术、战术
上海排球技术、战术的发展,在解放前是随远东运动会规则的变化而变化。民国4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沪举行,排球实行16人制,分4排,每排4人,场地为40×80英尺(12.19米×24.38米),网高7.6英尺(2.28米),至民国10年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在沪举行时,排球规则已改为12人制,分3排,每排4人,场地及网高均不变。当时以把球打得远,打得高为主要技术,宽大的场地适合于这种技术状态。以后随着攻球技术的提高,边排人员失去了作用。到民国16年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在沪举行时改为9人制,分3排,每排3人;场地缩小为11米×22米、网高不变。当时发球、传球、扣球等基本技术和集体战术均得到发展,个人技术已形成特色,如复旦排球队曹廷赞托球和扣球、邱广燮的超手球和黎福骏的鱼跃救球均很著名。
女子排球技术稍落后于男子,主要停留在比发球上,传球和接球技术很一般,扣球很少见。如民国22年旧中国五届全运会时,上海对江西的比赛,上海肖杰英因发球有力,靠发球连得21分。
解放后,排球的技术、战术发展主要根据国际排球联合会规则的变更和国际排球技术发展而变化。
1950年,我国废除了9人制排球规则,开始执行国际排联的6人制规则。此后,上海排球技、战术曾出现过三次较主要的发展过程。
⒈1958年,男排红、蓝两队合并成市代表队,全队出现了一次改革技、战术的高潮,由于市代表团长赵行志及体委领导强调贯彻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加上新的市队反应灵巧、弹跳力好,已有较好的技术基础,但力量、身体素质均不及兄弟省市队这个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快为纲、以攻为主、快狠多变、积极防御”的战术思想。同时确定加大运动量训练,着重抓进攻技、战术,抓大面积的扣球训练,提高不同角度的两下球水平。在战术上则抓快速多变的打法,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运动水平得到了提高,男队保持了4年全国冠军,女队也升到全国前二名的水平。
⒉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于1965年4月~5月曾在上海指导训练工作。他所创新的滚翻救球、勾手飘球技术和大强度多球训炼方法对排球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上海排球队面对国际排坛技术不断更新的趋势,结合本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快为纲,以攻为主,积极防守,狠巧结合,灵活善变”的战术思想,加速跑动中的各种基本技术的训练,发展了双快球拦网盖帽、平弧度扣球、上手快飘发球等新技术,组织三点快速战术打法,从而提高了水平,在1966年前和“文化大革命”以后恢复排球运动的初期,保持了全国的领先水平。
[1965年4月,日本大松博文教练(左二)在上海训练女子排球队]
⒊进入80年代,国际排坛运动员的身体高度不断增加,在球场上时间和空间的争夺更为激烈。针对这一变化,上海队在技术上发展远网扣球和交叉重叠拦网等新技术,战术上由前排三点进攻发展到后排进攻,全队提出“以攻为主,全面准确,以快为纲,高狠善变”的战术思想,从而促使在80年代后期运动水平得以逐步上升,女排保持了全国前三名,男排在1990年全国甲级联赛中再度夺冠。
三、运动成绩
解放前,排球并无单项锦标赛和全国性杯赛,直到民国13年第三届全运会时开始设立此比赛项目。上海男队参加5次,获冠军1次,第二名1次,第四名1次,1次未进入决赛,1次在夺得冠军后因报名手续不合规则,被取消名次。女子共参加4次,获冠军3次,第二名1次。
解放前上海排球队在全运会中名次表
时间
|
地点
|
比赛名称
|
名次
|
|
男排
|
女排
|
|||
1924
|
武昌
|
民国第三届全运会
|
2(华东)
|
|
1930
|
杭州
|
民国第四届全运会
|
未进决赛
|
2
|
1933.10
|
南京
|
民国第五届全运会
|
1
|
1
|
1935.10
|
上海
|
民国第六届全运会
|
1☆
|
1
|
1948.5
|
上海
|
民国第七届全运会
|
4
|
1(并列)
|
☆因报名与规则不符被取消名次资格。
解放后,1949年~1955年间上海队代表华东参加全国赛,1956年后直接代表上海参赛。
1951~1993年上海排球队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获名次统计表
名次
|
男
|
女
|
名次
|
男
|
女
|
第一名
|
13
|
3
|
第四名
|
8
|
8
|
第二名
|
9
|
9
|
第五名
|
5
|
5
|
第三名
|
6
|
7
|
第六~十名
|
5
|
8
|
上海排球队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获前三名表
时间
|
地点
|
比赛名称
|
男队名次
|
女队名次
|
1951.5.4~18
|
北京
|
全国篮球、排球比赛大会
|
|
2
|
1955.8.14~23
|
上海赛区
|
全国大、中城市分区篮、排球锦标赛
|
1
|
2
|
1956.5.2.~12
|
上海
|
全国排球锦标赛
|
3
|
2
|
1957.8.4~17
|
青岛
|
全国排球锦标赛
|
3
|
1
|
1959.9.14~27
|
北京
|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
1
|
2
|
1960.5.~8
|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1
|
1
|
1960.11.1~13
|
济南南京
|
|
|
|
1960.11~12
|
上海
|
全国排球甲级联赛
|
1
|
1
|
1962.12.2~14
|
上海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1
|
|
1963.10.8~28
|
天津
|
全国排球联赛
|
3
|
|
1964.10
|
武汉
|
全国排球联赛
|
3
|
3
|
1965.4.3~5.7
|
南京
|
全国排球分区赛(南京赛区)
|
1
|
|
1965.9.12~26
|
北京
|
第二届全运会
|
2
|
|
1966.6
|
南京
|
全国排球锦标赛(第一阶段)
|
1
|
2
|
1972.6.20~30
|
北京
|
全国五项球类赛
|
1
|
|
1973.11
|
台山
|
全国排球联赛
|
1
|
|
1974.10.12~30
|
南京
|
全国排球联赛
|
1
|
|
1976.4.19~5.3
|
常德
|
全国排球联赛(常德赛区)
|
1
|
|
1976.4.19~5.3
|
昆明
|
全国排球联赛(昆明赛区)
|
|
3
|
1977.9.24~10.9
|
合肥
|
全国排球联赛
|
2
|
|
1978.10.13~29
|
上海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2
|
|
1979.9.16~26
|
北京
|
第四届全运会
|
|
3
|
1979.4.1~18
|
郑州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2
|
|
1979.4.1~18
|
重庆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
2
|
1980.7.28~8.8
|
连云港
|
全国男子排球锦标赛
|
2
|
|
1981.10.8~22
|
武汉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2
|
|
1981.10.8~22
|
南宁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
3
|
1981.7.1~12
|
济南
|
全国男子排球锦标赛
|
1
|
|
1983.4.5~14
|
上海
|
第五届全运会
|
3
|
|
1984.4.5~18
|
上海
|
"火车杯"排球锦标赛(上海赛区)
|
2
|
|
1985.5.20~6.3
|
无锡
|
"火车杯"排球锦标赛(无锡赛区)
|
2
|
|
1985
|
上海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3
|
|
1986.11.17~29
|
武汉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
2
|
1989.12.10~17
|
开平-江门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
3
|
1990.10.28~11.6
|
成都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1
|
2
|
1991.5
|
德阳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2
|
|
1992.9.10~17
|
武汉
|
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
|
8
|
6
|
1993.9
|
成都
|
第七届全运会
|
4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