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篮球 2002/2/6 10:23:29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成立,把篮球列入教学内容。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时,篮球被列为竞赛项目,上海由青年会球队出席比赛,最后与华北队决冠、亚军。决赛是回到上海青年会健身房内进行的,这也是在上海举行篮球全国性比赛的开端。
民国3年(1914年),圣约翰大学开展了篮球运动,以后各大学相继开展。
民国5年,在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爱国女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出现了女子篮球。爱国女校于民国5年7月组队参加在扬州举行的江苏省运动会篮球表演赛,是女篮比赛的最早记载。
民国5年冬,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将篮球列为竞赛项目,当年有复旦、南洋、圣约翰、沪江等大学参加比赛,这项比赛至民国14年共办8届。
民国13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协进会筹建了中华运动场,场内设立了一座可容2000名观众,较正规的木板篮球房。同年,成立了上海篮球联合会。联合会成立后即开始举办全市性比赛,参赛者多数为大学队,也有社会团体,如三育、乐群等,他们的球员很多是田径、足球的兼项选手。
聚居在上海租界地区的外侨,经常在划船总会健身房进行篮球活动,至民国1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举办“上海万国篮球锦标赛”时,有5个外侨队参赛。民国17年,西侨青年会体育馆落成,开始举办西青篮球邀请赛,除外侨队外,中国的球队也可报名参加。由于参赛队多,影响也较大。西青的邀请赛一直延续到上海解放。
30年代的第四、五、六届全运会时,上海篮球代表队的成员,全部是大学生。民国25年,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的篮球代表队,上海有4名成员,王南珍、蔡演雄、尹贵仁是暨南大学的学生,冯念华是沪江大学的学生。其他有陆钟恩、谈达 、黎宝骏、沈昆南、沈聿恭等,都是较有名的运动员。这一时期,女子篮球以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最著名。民国20年,两江女校队先后在国内访问了许多城市,同时应邀赴日本和朝鲜访问,首开了女篮出国访问的记录。以两江队为基础的上海女篮队曾在第五、六届全运会上夺得冠军,以两江队为基础的中华队曾在民国23~26年连续夺取四届上海万国篮球赛的冠军。
抗日战争开始后,部份学校内迁,学校球队减少,而社会团体组织的球队相应增多,如抗战初期在租界举办的各种为难民募捐的慈善赛,主要是由社会球队进行的。而这一时期较为正规的比赛只有民国28年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中青邀请赛。它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抗战期间出现的较为著名的社会球队,前期有百乐门队,后期男子有华联队,女子有绿队。
抗战胜利以后,社会球队得到继续发展,民国35年成立的上海篮球委员会组织了上海市篮球联赛,有72队参加,参赛队中社会球队已占主要地位。参加民国37年第七届全运会的上海篮球代表队主要由社会球队成员组成。当年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的中国篮球队中有5名上海成员,其中李震中、包松圆、吴成章是华联队队员,蔡文华、蔡忠强是大公队的队员。
篮球的国际交往最早也始于学校。民国13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与日本圣保罗大学结为姐妹学校,两校间开始了篮球对抗赛,当年日本圣保罗篮球队访问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15年3月圣约翰大学回访日本。
[1935年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篮球队,中坐者为校长陆礼华]
至30年代,国际交往增多,来访者有美国的西岸明星队、福克斯明星队、华盛顿大学和菲律宾的球队。女篮以出访为主,1935年两江女篮应邀赴南洋诸国访问,经15个城市,赛40场,其中与男子赛12场,胜负各6场,与女子赛28场均获胜。是年,东亚体专女篮还访问了南洋9个城市。抗战胜利后,有菲律宾群声男篮于民国35年9月访沪,天津华胜和陆军的征轮队均会聚上海。结果群声队在沪赛9场皆胜,该队采用的跑8字快速打法和全场紧逼盯人、短传快攻等新技术给上海的球队以启发,使上海的球队在技、战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篮球传入上海初期,没有统一的规则,比赛有很大的随意性。至民国5年2月,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按照美国的版本,把篮球规则翻译成汉文,但在比赛之前,还要由双方商定临时细则,这一状况一直保持到民国25年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订出国际统一规则为止。但有些场地仍按照美国规则,如篮板的遮板为扇形,直到1950年才改为方形。
女子的规则与男子有很大不同,民国10年之前,女篮赛场分成三个等区,每区3人,每队上场9人,每区的运动员都不准超出界外。民国10年以后改成两个等区,每区3人,每队出6人。直到民国37年上海篮球联赛时,女子才改用男子相同的规则。每队出场为5人,比赛时间分为4节,女子每节8分钟,男子10分钟。
技术与战术是随着规则的变化而发展,民国16年前,传球和切入的进攻和人盯人的防守已是上海篮球界普遍采用的攻守战术,此后一些强队开始重视控球,多数队增加了区域防守的训练。民国27年前,规则规定每次投中得分后,必须在中圈重新跳球,为此在中圈跳球争得球后的进攻配合成为各队的重要战术。到30年代后期,受到外国球队的启发,出现了单手投篮技术。40年代,单手投篮技术已成为上海大公队特色,大公队黄柏龄的单手停空投篮,到50年代在全国篮球界产生影响并在女子中得到推广。
解放后,篮球运动在工厂和学校中得到迅速普及。1952年,工人球队达千余支,学生球队400余支。1954年,工人球队超过3千支,学生球队超过2千支,全年球赛超千场。1955年,工人队达5千支,学生队有3400余支。群众性篮球运动的普及促进了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当时市级工人和学生队不仅参加与外国来访球队的比赛。而且直接向国家队输送了运动员,如刘二柱就是由工人队中培养出的运动员,以后输送给国家队。1950年,上海大学生队的黄柏龄、徐仲己、乐嘉洲选入国家大学生代表队,出席在捷克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学生代表会的篮球赛,得第四名,后又访问了罗马尼亚。1951年,华东区篮球队就是以上海运动员为基础组成的,他们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篮、排球赛中,男女均得冠军。
从事专业训练的市级篮球队始于1952年,当年7月,上海工人队和学联队在迎战了来访的波兰队以后,留下部分运动员,参加上海体育训练班。9月21日,上海体育训练班的篮球队成立,成员有男子队田福海、王永芳、尚崇岭、尚崇岳、刘二柱、朱承塘等。女子队有黄明媛、王灿华、朱亚爱、谢蕴怡、王诗佩、龚文珍、汪兴华、沈素琴、陈文琰。田福海任男篮教练、王永芳任女队教练兼男篮队长。后又陆续充实了部分队员,其中男队有周明镐、贾钦升、谢锦生、乌维培、朱心义。女队有徐建华、王慧珠、盛妲妮、王霞飞、徐为丽。
1953年5月,以上海体训班男女篮球队为主体,组成华东队,在全国四项球类运动会上男女双获亚军。
1954年10月,上海体育训练班与华东体育训练班合并。原上海体训班篮球队为基础组成上海一队(后称红队),原华东体训班篮球队为基础组成上海二队(后称白队)。由徐志兴任篮球班主任,田福海、王永芳仍分任男女一队的教练。男女二队的教练分别由孔广益、黄明媛担任。当年上海女一队获全国联赛冠军。为欢迎西藏宗教领袖,上海女队与国家队于北京进行一场比赛,打成平手。
1956年,男篮一队与国家队比赛过3场,1胜1平1负。同年,男篮一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在捷克举行的世界大学生篮球赛,获第三名。同年,上海男篮白队,在全国乙级联赛中获第二,晋升为甲级队。
1957年8月,国家体委派上海男队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大学生运动会,由徐志兴任领队,田福海为教练,队员有邵冠群、朱承塘、周明镐、张甡源、王文銮、谢锦生、贾钦昇、乌维培、杨伯炎、张宏达、陈茂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组织去西欧参加比赛。在比赛中较好地发挥了快、灵、准的特点,先后战胜了联邦德国队、巴西队、法国队和意大利队,结果获第五名。同年,法国马赛队访沪,与上海女篮一队比赛,主队胜。
1958年初,由刘刈接任篮球班主任。当年11月,上海男女共四支队伍参加全国甲级赛,女篮一队获第二名,男篮一队落为第八名。结果四支队伍都保持了甲级队称号。
在整个50年代,上海篮球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先后向国家队输送的队员达27人,占解放后40年中向国家队输送人员总数的50%。
1959年初,上海红、白队合并为上海队,参加第一届全运会。比赛中男女均获第七名。
1959年末,体院运动系副主任朱勇兼任篮球班主任,王永芳任篮球班副主任兼教练。至1961年,由副班主任刘师余抓男篮,由尚崇岳、杨伯炎任男篮教练,女队由朱亚爱任政治指导员,由邵冠群、谢蕴怡任教练,王永芳任总教练。
1961年,调整了市队阵容,加强了一队的力量,一队以上海队名义参加国内外比赛。二队转交通大学读书,继续参加全国甲级联赛。上海队经总结,提出了“以小制大、快狠准巧、外里结合、灵活善变”的训练指导思想。这期间,涌现出了杨家训、陈银宝、张大维等优秀选手。全队水平提高较快,1962年,男篮跃居全国甲级联赛的第二名。女篮第四名。1963年8月,女篮由朱承塘、谢蕴怡执教,当年女篮在全国联赛中升为第四。至1964年,在全国甲级联赛中,女篮升为第二,男篮则排名第六。当年9月,男篮曾以79:69胜奥运会第六名波兰队。
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男女均获第四。全运会后邓旭初率领男篮访问了缅甸。
1966年8月,法国男队与刚获世界锦标赛亚军的捷克女队访沪。与上海队比赛,上海男女队均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队训练受到严重干扰。但还保留着70余人的队伍。
1970年9月,国家体委组织全国篮球调赛。在调赛中男队得第五,女队第二。赛后男队张大维女队方凤娣、康惠伊调国家青年队,张大维、方凤娣以后成为国家队的主力中锋。
1972年,由刘师余任领队,男篮由杨伯炎任教练。女篮由沙风翱、陈敏英执教。当年6月,上海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双获冠军。次年,女篮在全国甲级联赛中首次获取冠军。1972、1973年,上海女篮在迎接来访的国际比赛中先后战胜了访华的南斯拉夫、古巴、美国大学生全明星、加拿大、罗马尼亚队。1973年,上海男篮访问了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
1974年,上海女篮代表中国出访了伊朗。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时,国家体委为促使比赛队伍年轻化,规定每队老队员不得超过4人,上场不得超过2人。上海因年轻选手不足,成绩下降,男队仅获第十一名,女队在预赛中被淘汰。
1975年7月,英格兰队访沪。次年,上海男篮回访英国并顺访阿尔巴尼亚。
1977年,王永芳任篮球班主任兼总教练,邵冠群任男篮领队,张宏达、贾钦昇任教练;胡文佩任女篮领队,朱承塘、陈敏英、杨伯炎任教练。男篮由于青年队员衔接较好,技战术和阵容配备有新的发展,因此,男篮自1978~1981年曾连续三次在甲级联赛中获第三名。男篮自1979年后,由魏文强为领队,1982年由潘德安为领队。陈银宝、吴惠良为教练,1982年在全国甲级联赛中首次获冠军。在第四、第五届全运会中都排名第六。
女子篮球在70年代末期培训了一批年轻队员,以年轻队员为主的市队在1979年的甲级联赛中降为乙级队,同年,第四届全运会中获十一名。全运会后,由杨伯炎接任主教练,采取了“外围为主,里外结合,大范围穿插,移动进攻和综合多变”的攻防体系,形成了以小制大的打法,实力逐步上升,1980年升为甲级队,至1982年在全国甲级联赛中升为第六。第五届全运会获第四名。会后女篮出访了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1983年,朱勇率领女篮访问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在罗马尼亚3场全胜。在南斯拉夫4战3胜1负。
1984年,杨伯炎任篮球班主任兼领队,男篮教练为杨家训、陈银宝。女篮教练为杨伯炎、张大维。
1984年~1985年女篮连获两届甲级联赛的亚军。1986年以后,女篮成绩开始下降,1987年的第六届全运会女篮仅获第七。以后由于队员青黄不接,成绩落在10名之后,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降为十一名。
男子篮球在1983年以后,除1986年为甲级赛第六名外,其余年代均在六名之后。第六届全运会第10名,1992年降为乙级队,未参加第七届全运会。
[1982年3月,上海篮球队在香港参加亚洲城市篮球锦标赛(后排左起第六人为团长杜前,左起第五人为教练张宏达,后排左起第四人为副团长兼总教练王永芳,后排右起第四人为国家体委牟作云]
80年代篮球的群众性普及活动逊于50年代。1985年,市体委布局设置篮球的传统项目学校247所,以后逐年减少,1988年165所,1991年71所。各区县的业余体校篮球人数也呈减少趋势,1985年778人,至1989年仅519人。市体校篮球班每年仅保留40名学员。由于训练面不广,每年通过的篮球等级运动员数已不及50年代。
1983年底,市体育科研所与市篮球协会创办了上海市儿童少年篮球训练班,亦称苗苗班。该班以后得到部分工厂的资助和部分学校的支持,培养了数百名少年篮球苗子,先后向各级体校输送了20余名学员。1987年6月1日在该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育苗篮球俱乐部,设有大中小三班,运动员80人。
上海市篮球界自解放直至1993年,有57人获运动健将称号。先后已向国家队、国家集训队、青年队输送过44名运动员和4名教练员。
上海入选国家篮球队的运动员与教练员表
年代
|
运动员
|
教练员
|
|
50年代
|
男
|
黄柏龄、乐嘉洲、徐仲已、卢鼎厚、张学俊、陶楚南、刘二柱、何诗荪、谢锦生、周明镐、朱心义、田福海、贾钦昇
|
|
女
|
朱锦云、薛月华、钱幽屏、马申妹、蔡明霞、杨文君、龚文珍、徐为丽、王霞飞、盛妲妮、陈道卿、徐建华、王佩珍、沈恒淑
|
|
|
60年代
|
男
|
杨家训、陈银宝
|
朱承塘
|
70年代
|
男
|
张大维、蔡国强、邓修福、郑福根
|
|
女
|
方凤娣、陆斌、朱琪惠、康惠伊
|
|
|
80年代
|
男
|
庄建明、杨正鸣、陈德春、李秋平、陈正昊
|
杨家训
|
女
|
丛学娣、凌光
|
张大维
|
|
90年代
|
女
|
丛学娣、凌光
|
|
篮球于解放前不设单项全国比赛,只有在全国运动会中设此项目,上海男篮共参加7次,其中第二、三届代表华东参赛,共获冠军1次,亚军4次,第三名1次,一次弃权。女子参加4次,获冠军3次,亚军1次。
解放前上海篮球队在全运会中名次表
年代
|
地点
|
运动会
|
名次
|
备注
|
1910
|
南京
|
第一届全国学校体育同盟会
|
男2
|
|
1914
|
北京
|
第二届全国运动会
|
男弃权
|
代表华东
|
1924
|
武汉
|
第三届全国运动会
|
男2
|
代表华东
|
1930
|
杭州
|
第四届全国运动会
|
男2 女2
|
|
1933
|
南京
|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
|
男2 女1
|
|
1935
|
上海
|
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
男3 女1
|
|
1948
|
上海
|
第七届全国运动会
|
男1 女1
|
|
解放后除全国运动会有篮球项目外,每年还设有等级联赛,全国篮球单项比赛。在全国甲级赛中,上海男、女篮共参加25次,男篮获第一名1次,第三名5次,四~六名9次,七名以后9次。女篮获第一名2次,第二名4次,第三名4次,四~六名4次,七名以后11次。
解放后上海篮球队在全国甲级联赛中名次表
年份
|
男
|
女
|
年份
|
男
|
女
|
|
1954
|
3
|
1
|
1978
|
3
|
10
|
|
1955
|
6
|
3
|
1980
|
3
|
|
|
1956
|
6
|
3
|
1981
|
3
|
11
|
|
1957
|
3(红)
10(白)
|
3(红)
|
1982
|
1
|
6
|
|
1958
|
7(红)
10(白)
|
2(红)
12(白)
|
1984
|
13
|
2
|
|
1960
|
6(红)
15(白)
|
6(红)
18(白)
|
1985
|
8
|
2
|
|
1961
|
|
8
|
1986
|
6
|
7
|
|
1962
|
2
|
4
|
1988
|
|
9
|
|
1963
|
6
|
10
|
1989
|
11
|
5
|
|
1964
|
6
|
2
|
1990
|
14
|
8
|
|
1973
|
11
|
1
|
1991
|
15
|
16
|
|
1974
|
5
|
3
|
1992
|
|
16
|
|
1977
|
6
|
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