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铁路客运
2003/11/21 16:22:43
1973年11月,总厂投资8297万元,于沪杭铁路新(桥)闵(行)支线5.26公里处铺设金山卫铁路支线(三级线路),经松浦大桥至总厂,全程30.83公里。1975年1月,建金卫东站(属上海铁路分局闵行站分管的三等客运站)。车站位于纬一路沪杭公路北侧,占地13000平方米,其中候车室580平方米,站台9240平方米,站内设股道3条,有职工78人。1975年6月1日,金山支线首次通车。同年9月,金卫东站始办客运业务。设客运、行车等部门,有职工87人。每天发送4对(562、564、566、568、561、563、567、569)列车,往返于上海西站(现名长宁车站)和金卫东站之间。运行列车以棚车为主。客运对象以总厂职工为主,兼有沿途农民、商贩及其他乘客。客运票务初期以团体订票为主,零售为辅。团体往返票价为1.40元/张;零售单程价为0.70元/张。是年,共发送旅客23.1万人次,日均发送2430人次。
1976年起,总厂职工休假从两周一次改为每周一次,且人员基本集中于周日,形成周末客运高峰,加之运转班职工回沪休假大都集中在早、晚两班列车,造成客运流量比例失调,满载超载现象严重。1978年起,开始固定使用31型车厢,每节车厢设100个座位,改善了客运条件。1981年,为缓解日趋严重的列车满载超载问题,总厂实行车费补贴制度。取消团体购票,职工自行购票,同时每次列车增挂2节车厢。并投资对35节31型车厢进行改造,每节车厢增加座位90个。1981年10月,4对客车的车次改为713次~720次。是年,共发送旅客136.8万人次,日均3748人次,比1975年增加54%。1982年,随总厂二期工程建设发展,职工人数和外来参建单位增加,客流量上升。是年4月,又恢复团体购票制度,实行对号入座。1982年全年发送旅客146.5万人次,为历史最高纪录,1984年4月,全国铁路客运票价调整,金山卫铁路支线往返票价也调整为2.00元/张,调价幅度为43%。
1985年,总厂自备公路客车队投入运行,另部分单位包租汽车接送职工往返市区休假,金山卫铁路支线客运量下降,年发送旅客为124.1万人次,日均发送量仅为3400人次,比1984年下降15%。1986年,总厂向金卫东站与上海长宁站每月承包车票10万张,费用由各分厂分摊,保持金山卫铁路支线每日有4对客车运行。且每日发送1对沿途只停靠两个小站的快车,行驶时间比其它车次减少半小时。同年7月,石化总厂海滨浴场建成开放,金山卫铁路支线的客运量再度形成高峰。总厂投资2.5万元,延长一号站台,改进了车站设施。是年7~8月2个月,客运量达39.82万人次,占1986年全年客运量的35%。1988年6月,金山卫铁路支线首发每日一对临时快车,专供游客乘坐,票价为2.40元/张。至1988年8月,已发送旅客近万人次。
1989年9月,全国铁路客运票价再次调整,金山卫铁路支线往返票价相应调整为4.40元/张,调价幅度为120%。这时,总厂公路客运迅猛发展,铁路客运量逐年下降。至1992年,全年发送旅客仅99.1万人次,为金山卫铁路支线历年客运量的最低水平。
1975~1992年金卫东站客运统计表
年份 |
旅客发送(万人次) |
日均发送(人次) |
客运收入(万元) |
总计 |
2374.2 |
— |
2431 |
1975 |
23.1 |
2430 |
— |
1976 |
11l.6 |
3058 |
— |
1977 |
137.2 |
3759 |
— |
1978 |
147.3 |
4033 |
137.8 |
1979 |
141.5 |
3877 |
134.9 |
1980 |
135.1 |
3701 |
117.7 |
1981 |
136.8 |
3748 |
110.5 |
1982 |
146.5 |
4014 |
125.5 |
1983 |
146.5 |
4014 |
125.5 |
1984 |
146.2 |
4006 |
120.4 |
1985 |
124.1 |
3400 |
115.7 |
1986 |
147.0 |
4027 |
170.1 |
1987 |
165.2 |
4526 |
161.8 |
1988 |
156.2 |
4280 |
153.3 |
1989 |
149.2 |
4191 |
192.7 |
1990 |
135.6 |
3809 |
289.4 |
1991 |
126.0 |
3450 |
266.2 |
1992 |
99.1 |
2750 |
209.5 |
说明:1975年6月1日通车,同年9月28日起办理客运业务。